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初存在开国和靖难功臣群体,尤以其中勋贵的政治地位最特殊,又因功臣在明初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曾作出巨大贡献,所以多年来学界颇关注明初功臣群体且研究成果丰硕,但在笔者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尚欠缺专以婚姻角度探讨功臣群体在明初政坛变化的研究。功臣在明初曾频繁与皇室联姻,带有明显的政治属性,但后来这样的联姻方式逐渐销声匿迹,与明初政坛变化息息相关。洪武元年(1368)直至“胡案”初发时,勋臣之家与皇室联姻是一种常态,因为藩王、勋贵是此时征战四方平稳局势的两大力量,强强联合有利于维护统治。“胡案”以后勋臣与皇室联姻的趋势开始微调,功臣子女与皇子皇女的联姻仍占此时皇室婚姻的八成,其中勋贵之家占六成。至“蓝案”发生时,与皇室曾联姻的功臣之家仅有一成受到牵连,足见“胡蓝之狱”针对的并非是所有开国功臣。但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的突然薨逝催化了皇权与将权的矛盾,将权对皇权的潜在威胁被放大,故为保朱姓江山无虞,太祖对功臣痛下杀手,只留下可信可用之人并继续与之联姻。“胡蓝之狱”后功臣与皇室联姻关系发生较大转变,这种联姻关系虽继续保持,但因此时功臣数量锐减所以与皇室联姻的比例迅速下降。且出于维稳的目的,皇帝明示宗室婚姻对象需从一般文武之家遴选,占比己达一半以上。洪武三十五年(1402)至永乐九年(1411)勋贵与皇室婚姻常态重现,成祖子女与勋贵联姻比例达到100%。这样的反复与“靖难之役”不无关系,成祖得国后既须依仗靖难功臣维护四方秩序,还须拉拢洪武旧臣维护朝堂稳定,所以此时期与功臣联姻的手段被继续采用。但永乐十二年(1414)出台新宗室婚姻制度之后,仁宣时期已无重要的功臣之家与皇室联姻的情况,功臣与皇室联姻逐渐消失。功臣与皇室联姻关系从最初的常态逐渐转向低谷,再重返巅峰最后彻底退出选择范围,皆出于维护朱姓统治的目的。皇权需要功臣辅助时就积极与之联姻,一旦局势稳定就对其排挤打压,中间虽经历永乐时期的反复,但排挤功臣之势已成,借力打力消除藩王对皇权的威胁。至仁宣时期功臣与皇室联姻关系的断绝,进一步限制了藩王、勋贵的权势,对于明中后期“以文抑武”的基本局面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