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着亚目缘毛类纤毛虫是一种以淡、海水甲壳类动物、水生生物及水体非生命物质为附着体,以水中的细菌、有机颗粒及微小浮游生物为营养来源的常见附生生物。虽然它不以附着体为营养来源,但却可以严重危害淡、海水养殖的各种虾、蟹苗等甲壳动物的卵、幼体和和成体以及鱼苗而引起较为严重的病害,并且成为海淡水养殖中的一个广受关注的危害性类群。上海市崇明是著名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苗种养殖基地,近几年来成蟹养殖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本研究的样本取自于该地区。中华绒螯蟹是我国淡水养殖业中重要经济品种之一,固着亚目缘毛类纤毛虫作为其病原之一,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固着亚目缘毛类纤毛虫中的部分种类虫体附生于蟹体上并大量繁殖,妨碍蟹的运动、觅食和脱壳等生命活动,尤其附生于蟹鳃上影响其呼吸,严重者导致死亡。蟹越小,受到影响和危害越大。尽管对成蟹危害相对较小,但大量寄生影响其商品价值。因此有必要对中华绒螯蟹固着亚目类纤毛虫病的病原形态、生活史及流行病学开展研究,为中华绒螯蟹养殖过程中的固着缘毛类纤毛虫病病原调查、检测、鉴定和防治等方面提供基础性的研究资料。通过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法和硝酸银染色法对附生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上的一种钟形钟虫(Vorticella campanula)的形态学进行了重描述,并且补充了该虫未曾描述过的一些形态学特征,这些补充的特征为:伸缩泡一个,直径为7.5~8.7μm;胞质内分布着自由运动的黄色、绿色、褐色及黑色小颗粒;直径为9~15μm的圆形食物泡;茎宽为5.1~7.6μm;茎内肌丝宽为2.7~3.2μm,肌丝上密集分布着直径为0.5~0.7μm的黑色小颗粒;虫体表膜外侧明显横纹,内侧颗粒状;咽膜1和咽膜3在口前庭末端合并同步终止,形成具有5列动基的口区小膜,咽膜2较短,终止于咽膜1与咽膜3的交汇处。小膜3外侧2列动基较内侧动基长,小膜2的3列动基等长且终止于小膜1和小膜3的交汇处,咽膜1内侧2列动基较外侧动基长;嗜银颗粒明显、密集且分布不均。对钟形钟虫SSUrRNA序列的分子生物学分析对比,与V. campanula(JN120250)的相似率为99.6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钟形钟虫位于钟形虫属这一大分枝的基层,并且介于螅状独缩虫(C. polypinum)与其他钟形虫之间,表明了钟形虫属与螅状独缩虫亲缘关系较近,钟形钟虫(V. campanula)分化晚于螅状独缩虫,早于其他钟形虫,并且比同属中其他钟形虫更原始,较早的从钟形虫属中分化出来。活体跟踪观察发现钟形钟虫的无性繁殖方式表现为多样性,其方式有五种:1)钟形钟虫经过二分裂后,形成为两虫体状态,其中一个虫体发育成柱状游泳体(Telotroch)脱离母体,游泳体寻找合适的生境附着下来,进而发育成为正常单体状态虫体;2)钟形钟虫在反口纤毛环处生成出一圈纤毛,随后变态发育为柱状游泳体状态脱离母体,游泳体寻找合适的生境附着下来,进而发育成为正常的单体状态虫体;3)钟形钟虫在反口纤毛环片生长出一圈摆动的纤毛,随后脱离母体,在游动的过程中,逐渐变态为柱状游泳体,而游泳体寻找合适的生境附着下来,进而发育成为正常单体状态虫体;4)钟形钟虫脱离母体,虫体在游动的过程中,逐渐从反口纤毛环处生长出一圈摆动的纤毛,进而变态成为柱状游泳体,而游泳体寻找合适的生境附着下来,进而发育成为正常的单体状态虫体;5)钟形钟虫脱离母体成为游动体,游动体在游动的过程中,并不变态,而是寻找合适的生境附着下来,自帚胚处生长出茎,进而发育成为正常单体状态虫体。对附生于中华绒螯蟹上的固着亚目缘毛类纤毛虫中的钟形虫属(Vorticella)、聚缩虫属(Zoothamnium)和累枝虫属(Epistylis)进行调查,发现其对附生部位表现出一定的偏向性,以头胸甲附生虫体量为最多,步足其次,螯足相对最少。各附生部位以钟形虫属附生量居多,并且钟形虫属附生量在各部位各月份表现相对稳定,聚缩虫属在各月份各部位附着相对较少。三种虫体的生物量最高值都出现于8月份间。6月到8月份虫体附着量有逐步增高的趋势,9月份以后虫体附着量开始下降。通过对中华绒螯蟹各养殖塘水质的检测发现,水温随月份逐渐升高,7月到9月份相对较高,8月份最高,10月份开始下降。pH值相对较稳定,9月和10月相对偏低。溶氧值以7月和8月份相对较高,9月开始下降,10月份最低。氨氮7月份相对较高,其他各月份相对稳定。亚硝酸盐氮7月份较高,其他各月份相对较低。活性磷7月份相对较高,其他各月份相对稳定。总有机碳在7月和8月份相对较高,无机碳相对较稳定,总碳8月份相对较高。水温、pH、溶氧、总有机碳和总碳对该类群虫体附生量具有重大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与该类群虫体附生量呈一定的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