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女性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的临床问卷调查,旨在初步探讨女性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分析各证型间年龄、病程时间、皮疹严重程度的差异性,为该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临床问卷调查的方法,设计统一的调查表,收集武汉市一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激素依赖性皮炎女性患者的临床中医四诊资料及皮肤专科检查资料,统计各症状表现,参照证候诊断标准来确定证型,并分析各证型间年龄、病程时间、皮疹严重程度的差异性。结果1.一般资料共完成109例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中医证候调查,年龄为22~58岁,平均年龄(35.42±6.73)岁;病程为1~36个月,平均发病时间(11.17±7.14)个月,;皮损总评分为6~26分,平均总评分为(12.81±4.18)分;按皮损严重程度,以中度出现频次最多,共68例,占总频数的62.4%。2.中医症状分析经过统计整理出24个中医整体症状,症状按频次出现高低排列前十名的依次是口干、畏寒、四肢欠温、倦怠乏力、大便干结、口渴喜冷饮、尿频、大便粘腻、口渴不欲饮、夜尿多。舌象中舌色出现频次最高为暗红色,频次为39次、占总例数的35.78%,舌质以胖大舌出现频次最高为65次,占总例数的59.63%;苔象以苔润而白腻出现频次最多为27次,占总例数的24.77%;脉象以沉细无力出现频次最高为25次,占总例数的22.94%。3.中医证型分布具体可分成7种证型,分别为阳虚兼湿证、阳虚兼湿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阴虚证、实热证、实热兼湿证,出现频数以阳虚兼湿兼血瘀证最多为35例,占总例数32.11%,其次是阳虚兼湿证为26例,占总例数的23.85%;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证型(复合证型)者91例,共5型,阳虚兼湿证(26例、23.85%)、阳虚兼湿兼血瘀证(35例、32.11%),气滞血瘀证(13例、11.93%),气虚血瘀证(6例、5.51%),湿热证(11例、10.09%)。而单一证型共18例,仅阴虚证和实热证2型,占总数的16.51%。单一证型分析,出现频数以湿证最多为72例次,其次为阳虚证61例次。4.阳虚证症状体征分析阳虚证患者整体症状出现频数>30%的依次为:全身畏寒、无神、唇色青紫、四肢冰冷、大便干结、口渴喜温饮、多饮后尿频。阳虚证患者均出现舌胖大、苔润,舌色以暗红出现频次最多,共39次;苔象以白腻苔出现频次最多,共27次;脉象以沉细无力出现频次最多,共25次。畏寒感觉以全身畏寒出现频次最多,共39次;四肢冷温感觉出现频次以四肢冰凉最多,共33次;小便以多饮后尿频出现最多,共计21次;大便以干结出现频次最多,共29例;口渴感觉以口渴喜温饮出现频次最多,共24次;唇色以鲜红色出现频次最多,为35次。5.证型与年龄、病程、皮损的相关性分析证型与年龄:四个年龄段中20~≤30岁段是以湿热证最多,占总例数的5.51%,31~≤40岁和41~≤50岁段、>50岁段均是以阳虚兼湿兼血瘀证最多,分别占14.68%、11.01%、1.84%;但7种证候,四个年龄段间出现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型与病程:四段病程中,1~6个月以湿热证出现最多占总例数的6.42%,>6~≤12个月、>12~≤24个月、>24~≤36个月均是以阳虚兼湿兼血瘀证最多,分别占总例数的17.43%、6.42%、2.75%;但7种证候,四个病程段间出现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型与皮损:各证型中,平均总评分是以阳虚兼湿兼血瘀证最低为(13.17±4.51)分,以实热证最高,为(15.17±6.74)分;但7种证型平均总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成年女性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证候分布复杂,虚实夹杂多,以阳虚兼血瘀兼湿证出现最多,阳虚证是不可忽视的证候之一。2.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阳虚证全身症状表现以全身畏寒、四肢冰凉、小便以多饮后尿频、大便以干结、口渴喜温饮、唇色鲜红色、舌胖大、苔润,舌色暗红、白腻苔、脉沉细无力为主;对阳虚证患者可以采用扶阳法治疗。3.各证型间发病年龄、病程长短、皮损严重程度有差异,但是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