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壳类水产品养殖一直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但近几年重金属污染问题阻碍该产业的发展,所以加强甲壳类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研究,对我国水产品养殖和人民身体健康有着重大意义。研究重金属污染来源途径,可以从根源上控制甲壳类水产品体内重金属问题。本文对克氏原螯虾和日本沼虾经饲料富集释放Pb和Cd的规律进行研究。同时对全国的6个省市进行了Pb和Cd的调查研究,并对其做出安全评价,最后与现有的国家安全限量值进行对比,为甲壳类水产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相关部门制定标准提供参考。1.研究饲料中Pb和Cd在克氏原螯虾体内富集释放规律。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实验,实验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A组,B组,C组),进行36天富集和27天释放。富集期间各组投喂饲料中Pb, Cd含量分别为A组(10.21mg/kg,1.78mg/kg)、B组(31.03mg/kg,4.95mg/kg)、C组(93.71mg/kg,13.28mg/kg)、对照组(0.131mg/kg,0.019mg/kg),释放期间均投喂对照组饲料。然后对肌肉,外骨骼,肝胰脏中Pb、Cd残留量进行测定。虾体自然蜕壳后,克氏原螯虾体内各组织的Pb、Cd含量显著性上升(P<0.05);肌肉与外骨骼对Cd和Pb的富集效果具有相似性,而肝胰脏对Pb和Cd的富集效果与肌肉和肝胰脏均不相似;克氏原螯虾体内Pb含量分布特征与Cd含量分布特征总体趋势一致;肌肉和肝胰脏对Cd的富集速率明显大于Pb,肝胰脏对Pb和Cd的富集速率明显大于肌肉。2.研究饲料中Pb和Cd在日本沼虾体内富集释放规律。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实验,实验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A组,B组,C组),进行28天富集和22天释放。富集释放期间各组投喂饲料,与克氏原螯虾实验相同。然后对肌肉,外骨骼,肝胰脏中Pb、Cd残留量进行测定。日本沼虾在实验开始后虾体内各组织的Pb、Cd含量显著性上升(P<0.05);肌肉与外骨骼对Cd和Pb的富集效果具有相似性;日本沼虾体内Pb含量分布特征与Cd含量分布特征总体趋势一致;肌肉和肝胰脏对Cd的富集速率明显大于Pb,肝胰脏对Pb和Cd的富集速率明显大于肌肉。与克氏原螯虾结论基本相似,但半衰期长于克氏原螯虾。3.研究流通环节和养殖环节中甲壳类水产品重金属铅(Pb)、镉(Cd)污染现状。2014年1~5月对来自全国6省市(安徽、福建、湖北、江苏、辽宁、北京市)养殖环节和流通环节的181批次甲壳类水产品(克氏原螯虾76批次、中华绒螯蟹87批次、三疣梭子蟹18批次)进行Pb、Cd含量的测定。运用国家标准限量法分析后,结果显示被调查的甲壳类水产品其肌肉、外壳和肝胰脏中的Pb, Cd含量合格率均在70%以上。运用单因子污染评价指数法和尼梅罗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被检地区甲壳类水产品Pb和Cd污染程度等级均为安全和清洁。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本次被检的样品Pb和Cd的污染来源各异,无很强的相关性,但不同组织间检测结果表明,Pb、Cd在肝胰脏中有明显的富集,且有少数残留量超标,需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4.针对以上结果,通过安全理论限量值推导方程计算,得到克氏原螯虾养殖饲料中铅、镉理论限量值分别为5.05mg/kg和0.52mg/kg;日本沼虾养殖饲料中铅、镉理论限量值为6.52mg/kg、1.85mg/kg。克氏原螯虾和日本沼虾铅、镉理论限量值均高于国家标准值,说明目前国家标准可以保证甲壳类水产品肌肉组织的安全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