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城市农民工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80年代后期出生,90年代上学,本世纪初外出打工的农村年轻人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由于接受教育程度、社会价值观念及思想意识等方面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其次,在社会二元结构下,新旧观念之间和新旧体制之间的差异引起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在社会各阶层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利益受损现象。比如地区收入差异过大、同工不同酬、被主流社会排斥、拖欠工资、政治参与不足、维权艰难等情况,这些都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最后,因贫富、地区、城乡差距,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往往因机会不等、分配不公以及社会风气、干部作风等问题而产生不满,有着强烈的权利和利益被剥夺感,心理失衡,很容易产生偏激情绪。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城市化倾向更加明显,具有更高的社会期望与更强的权利意识。也正是由于这些特征,当新生代农民工权利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剥夺感在利益诉求渠道不畅的情况下,会演变为对社会的一种不满,当这种不满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爆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事件。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为出发点,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及其特征与群体性事件相结合,在准确定义事件、主要特征、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规模变化、事件基本态势及社会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事件前期,事中和后期的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