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烃降解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基因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xia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藏是一个典型的厌氧环境,其中蕴含大量的石油烃并孕育功能多样的微生物。在这个巨大的地质生物反应器中,普遍存在石油烃的厌氧生物降解。为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微生物生理生态过程的分子机制,本文针对油藏产出液,采用分子方法分析了菌群结构及重要的厌氧烃降解功能基因,并采用富集的方式构建厌氧烃降解体系,结合分子和化学的分析手段对厌氧烃降解的功能微生物及生理生态过程进行了定向深入的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分析油藏产出液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烃降解功能基因,结果显示,优势细菌属于β和γ-变形杆菌门(β-,β-Proteobacteria);优势古菌属于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在多个油藏样品中检测到编码烷基琥珀酸合成酶的基因(assA)、编码苯甲基琥珀酸合成酶的基因(bssA)以及编码6-十六氧环-1-烯-1-羰基CoA水解酶的基因(oah)。对获得的16S rRNA基因及重要的功能基因进一步分析得到,群落的组成与功能基因在系统发育学上相吻合。结果表明油藏中存在丰富多样的石油烃厌氧降解的功能微生物。以油藏产出液为接种物,添加混合烷烃(C15-C20),在三种不同还原条件下厌氧富集培养,构建厌氧烃降解体系。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显示,产甲烷条件下的优势细菌和优势古菌分别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硫酸盐还原条件下优势细菌和优势古菌分别属于硝化螺菌门(Nitrospira)和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硝酸盐还原条件下的优势细菌是γ-变形菌门(γ-Proteobacteria),未检测到古菌。结果表明电子受体的类型对厌氧烃降解体系的菌群组成有非常大的影响。另外,只在产甲烷条件下,检测到assA功能基因和编码甲基-CoM还原酶的基因(mcrA),表明延胡索酸盐加成可能是产甲烷条件下降解烷烃的方式。利用化学方法对厌氧烃降解体系中代谢产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不同电子受体的作用下,烷烃的降解程度在硫酸盐还原条件下最大,其次是硝酸盐还原条件,最后是产甲烷条件;不同还原条件下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类型也有很大差异,硝酸盐还原条件下检测到甲酸、乙酸、丙酸及异丁酸,产甲烷条件下检测到乙酸及异丁酸,硫酸盐还原条件下未检测到挥发性脂肪酸;产甲烷条件下检测到的甲烷产量远远大于硫酸盐还原条件。结果表明,电子受体的类型对微生物代谢烷烃的特性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油藏产出液及厌氧烃降解体系中微生物生理生态过程的研究,拓展了厌氧烃降解微生物及功能基因多样性方面的认识,获得了不同电子受体条件下微生物厌氧代谢烷烃特性的重要信息,为“油藏残余油生物气化开采”特别是在烷烃厌氧降解产甲烷过程的调控机制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通过建立耐力训练大鼠跑台运动模型,测试了大鼠骨骼肌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
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后的产物,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唯一碱性多糖.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由于具有生物活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完全可降解性及无毒性等优点而在众多领域中都有
本文对比分析了法约尔和孔茨管理职能的异同和发展。二者都认为管理是一种过程。法约尔把管理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孔茨把管理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人
由3种耐热钢3段焊接制造的燃气炉烧嘴投入使用后,在烧嘴外壁焊缝上出现大量裂纹,裂纹在外壁表面呈整周环形分布。通过进行宏观观察、金相检验,对裂纹形貌、烧嘴各部位显微组
采用MOBILE6.2模型,在收集太原市机动车保有量、车况、气象等数据的基础上,得到太原市机动车污染排放因子.以太原市快速道滨河东路为例,采用CALINE4模型对滨河东路机动车尾气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资源丰富,近年来体积压裂技术的进步使该类油藏的单井产量大幅提高,但早期开发的长庆油区安83区块采用常规压裂技术开发,单井产量低,开发效益差。为提高该
在河南,有3家企业先后开辟了一个行业并成为上市公司:双汇、三全、好想你。 杀猪卖肉、包饺子、卖枣子这些在中国上千年文明史上早已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却在当今,被延伸为一种
期刊
【目的/意义】为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问题的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与方法,并为实现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效率最大化,乃至实现整个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增值
本文分析了气候变化相关数据现况,从大数据角度出发,解决了气候变化跨学科以及气候变化相关数据"3H"(高纬度、高度计算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等难点,研究构建了全面、统一的
<正> 把镁放入氯化铵溶液中,逸出的气体是什么?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些极普遍的中学化学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