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1.分析LETM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LETM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2.观察干扰LETM1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自噬表型的影响;3.探讨LETM1通过AMPK调控肝癌细胞凋亡与自噬的分子机制。方法:1.通过Oncomine数据库分析LETM1在肝癌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采用q RT-PCR、WB进一步验证LETM1在临床标本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LETM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LETM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2.观察干扰LETM1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自噬表型的影响;3.探讨LETM1通过AMPK调控肝癌细胞凋亡与自噬的分子机制。方法:1.通过Oncomine数据库分析LETM1在肝癌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采用q RT-PCR、WB进一步验证LETM1在临床标本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LETM1在配对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并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析LETM1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及总体生存率的关系。2.运用RNAi技术及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LETM1敲低的Huh7及QGY-7701稳转株;采用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利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AO/EB双重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运用免疫荧光检测自噬标记蛋白LC3的表达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自噬小体;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p-Bcl-2、Bcl-2、Bax、caspase-3)以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LC3)的表达水平。3.使用AMPK抑制剂,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MPK与p-AMPK、凋亡相关蛋白(p-BCL-2、BCL-2、Bax和Caspase-3)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及LC3)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Co-IP实验技术检测Beclin-1与Bcl-2之间的相互结合情况。结果:1.Oncomine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正常肝组织,LETM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增高,且LETM1高表达组患者总体生存期劣于低表达LETM1组患者;(2)q 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LETM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且LETM1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和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3)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与低表达LETM1患者相较,LETM1高表达的HCC患者预后更差。2.使用RNAi技术及慢病毒转染技术成功构建LETM1敲低的Huh7和QGY-7701肝癌细胞稳转株。(2)CCK-8检测结果显示:sh-LETM1组细胞的增殖活性较sh-NC组均明显降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与sh-NC组比较,sh-LETM1组细胞处于G0/G1期细胞比例均增多,而S期和G2/M期则均降低。(3)Annexin V/PI双标与AO/EB双重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sh-NC组相比,sh-LETM1组的细胞凋亡均明显增高。(4)免疫荧光检测不同组别中细胞自噬标记蛋白LC3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sh-LETM1组细胞内LC3的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sh-NC组;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结果显示:sh-LETM1组细胞内的自噬体数量高于sh-NC组。(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h-NC组相比,sh-LETM1组细胞中p-Bcl-2/Bcl-2比值、Bax、Caspase-3、Beclin-1、LC3Ⅱ/Ⅰ的蛋白水平均明显增加,而p62水平均明显下降。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与sh-NC组相比,sh-LETM1组细胞中p-AMPK的表达水平均增高,而AMPK的表达水平均类似;(2)与sh-NC相较,sh-LETM1组的p-Bcl-2/Bcl-2比值、Bax、Caspase-3、Beclin-1、LC3Ⅱ/Ⅰ的表达水平均增高,p62表达的降低,但与sh-LETM1组相较,Dorsomorphin+sh-LETM1组中的p-Bcl-2/Bcl-2比值、Bax、Caspase-3、Beclin-1、LC3Ⅱ/Ⅰ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62表达的增高。Co-IP实验结果显示:与sh-NC组相较,sh-LETM1组BCL-2沉淀物中Beclin-1蛋白的含量降低,而BCL-2表达未发生变化;同样免疫沉淀Beclin-1,然后检测Bcl-2,结果提示:sh-LETM1组Beclin-1沉淀物中BCL-2蛋白的含量降低,Beclin-1蛋白含量升高。此外,抑制AMPK可逆转LETM1-sh RNA对Beclin-1/Bcl-2复合体解离的影响。结论:1.LETM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且LETM1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和转移及TNM分期相关。高表达LETM1组患者较低表达LETM1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短;2.LETM1敲低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和自噬;3.LETM1敲低可以通过磷酸化AMPK调控肝癌细胞的自噬和凋亡;4.LETM1敲低活化AMPK调节肝癌细胞的凋亡和自噬,可能是通过Beclin-1/Bcl-2复合物的解离和Bcl-2磷酸化途径实现的。
其他文献
背景:心肌损伤类疾病发生后由于心肌不可再生,器官捐献来源稀缺,即使积极治疗死亡率仍然很高,此时干细胞替代疗法的出现为心肌损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多种可被诱导成心肌细胞的干细胞中,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由于它的众多优点受到了更为广泛关注。然而研究报道hiPSCs分化而来的心肌细胞(hiPSC-CMs)虽具有心肌细胞的自发性搏动,表达心肌特异性离子通道基因,出现心肌肌节结构等,但其
目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可能造成心肌严重损害。虽然目前已有大量关于MI/RI的研究,但其具体分子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I/RI基因表达谱,探索可能发挥关键作用的基因和信号通路。方法:通过GEO数据库获得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
背景: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疾病(calcific aortic valve disease,CAV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瓣膜疾病之一,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手术风险高且近1/3的患者不能耐受,因此探究其发生机制,进行早期诊断及干预尤为重要。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是重要的炎症调控因子,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在钙化瓣膜组织中PGRN降解片段显著增加,且自噬水平异常,因此
目的:炎症导致骨吸收增加和骨形成受损,炎症反应的程度与局部和全身性骨丢失的程度密切相关。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炎性介质网络的关键成分,在骨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Nampt)是一个多功能蛋白,研究发现,Nampt调控干细胞成骨分化,具有决定成骨细胞谱系命运的作用;同时,N
第一部分GSK2334470和PP242对eNOS激活的影响目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对维持心血管系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或激活异常与很多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eNOS在Ser 1177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是其功能激活的重要标志。作为eNOS的主要上游调控蛋白,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
第一部分WAS蛋白缺陷对生发中心B细胞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和机制研究背景:B细胞在生发中心经历体细胞高频突变(SHM)和亲和力成熟。高频突变的生发中心B(GCB)细胞竞争性结合滤泡树突状细胞(FDC)表面提呈的抗原。近期研究显示,GCB细胞受膜抗原刺激时,可生成BCR微簇聚集且富含肌动蛋白的pod-like结构帮助细胞进行亲和力辨别。肌动蛋白调节因子如WAS蛋白的缺陷可致B细胞亲和力成熟障碍,而肌
目的1.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血脂、炎症因子及脑微血管通透性的改变。2.探索Ghrelin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脂、炎症因子及脑微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3.探讨Ghrelin对ox-LDL培养下脑微血管周细胞的影响及p38MAPK-JNK信号通路在其中的调节机制。方法1.建立对照组(Control)、动脉粥样硬化组(AS)、Ghrelin干预组(Ghrelin)(共3组)小鼠模型,对照组小
DNA酶是一种重要的人工模拟酶,具有分子量小、易合成、低成本、热稳定性高、可编程等优势,在疾病精准诊断、分子影像、肿瘤诊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DNA模拟酶的催化性能与蛋白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极大限制了其应用。因此,提高模拟酶的催化性能,构建高效、稳定的DNA酶是DNA模拟酶相关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本论文整合临床检验诊断学、生物分析化学以及纳米科学等多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DN
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移植治疗心肌损伤疾病种子细胞之一,无论基础还是临床应用研究均有较大突破。但目前对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且分化效率和程度均不高,使临床应用受限。因此,进一步研究干细胞向心肌分化过程中的分子机制至关重要。文献报道,Wnt/β-Catenin信号在心肌细胞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其作用机制仍未阐明。因此本研究主要对β-Catenin在C3H10T1/2细胞
研究背景免疫衰老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因免疫器官结构破坏和免疫反应功能障碍,造成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受损,导致老年人免疫功能的改变,伴随以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全身炎症状态,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肿瘤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免疫衰老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初级和次级淋巴器官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可导致免疫功能减退,因此免疫器官增龄性变化可能与免疫衰老的发生有关。胸腺和脾脏作为机体最大的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