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对于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引进与模仿是较为普遍的提升产业技术能力的途径,但容易引起技术依赖并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要改变产业技术领域的被动局面,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但在技术基础、人才资源、资金实力等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仍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我国的TD-SCDMA,在第一代和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完全被国外产业垄断的基础上,依靠自主研发,在几乎空白的产业基础上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建立了覆盖整条产业链的整套技术体系,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上与国外技术平等竞争,实现了移动通信产业的技术追赶。而TD-SCDMA的后续演进技术TD-LTE已在国际竞争中初步占据优势地位,有望形成对外的技术扩散并实现技术反超。移动通信技术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关系到价值上万亿元产业的竞争力和国家的信息安全,因此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回顾TD-SCDMA的研发与产业化历程,能够在产业力量极度孱弱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在国外竞争对手WCDMA、CDMA2000悬殊的资金、技术与市场实力对比下逐步发展壮大,可以说走过了一条极不容易的道路,对于我国在技术后发的情况下实施产业层面的自主创新战略,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在TD-SCDMA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支持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在政府的种种支持举措中,R&D补贴发挥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在TD-SCDMA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政府的R&D补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TD-SCDMA的初期研发阶段,企业在投入研发资金的决策上陷入两难困境。通过建立博弈模型,讨论政府进行R&D补贴的决策条件,并对政府实际采取的补贴措施进行分析。在TD-SCDMA的产业化阶段,政府的R&D补贴进一步增加。通过构建三阶段博弈模型,基于对补贴合理力度的讨论,测算了政府补贴对企业自有R&D投入资金的挤出效应的可能性及挤出条件。通过对不同补贴方式与额度下的R&D投入、企业产能以及社会福利的比较,分析产业化阶段政府R&D补贴的最优方式以及相应的最优补贴额度。对政府针对TD-SCDMA的实际R&D补贴措施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在TD-SCDMA的技术扩散阶段,TD-LTE已初步占据有利的领先地位,但其供应链体系与消费市场呈现更多的国际化特征,因而须考虑政府R&D补贴是否会更多地转化为国外供应商与消费者的福利。基于模型测算,得出政府应如何根据研发与市场特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补贴方式以及相应的补贴比例。针对TD-SCDMA产业链内部进行R&D投入纵向协调的迫切需求与协调困境,构建模型模拟讨论纵向协调的障碍条件、可能的协调比例,并分析R&D投入纵向协调对产业及社会福利的影响。基于TD-SCDMA产业链R&D投入纵向协调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讨论政府此时应如何根据产业链的不同组织情况,选择最优的R&D补贴策略。政府的R&D补贴是TD-SCDMA产业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变量。从产业技术发展周期的角度,以TD-SCDMA为例对自主创新技术发展不同阶段的补贴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府R&D补贴政策对产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并科学客观地评估既有实践的利弊得失,同时也有助于为政府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以更好地支持我国其它技术落后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