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联是汉语文的最精粹的语言形式,对仗工整,音调协调,格律严谨,被称为“诗中之诗”,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联教学在古代又称为“属对”、“对对子”,是我国古代语文教学中与句读、声律并列的一门语文基础课程,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方式,贯穿在几千年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为汉语文的发展和古代语文教育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古代和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种有效的汉语文训练在当代却被严重忽略了,对联及对联教学基本被排挤出了语文课堂,远离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视野。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语文课改的推进,对对子终于在一些新课标实验教材和高考试卷中得以重现,这是一个好现象。对联教学具有语文功能;伦理教育功能;言语训练功能和美育功能。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理论暗合;可以使许多教学环节化繁为简,提高学生在有限教学时间中的习得与感悟,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满足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关于教师的要求。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总结了笔者将对联运用于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和作文等方面的教学以及将对联运用于评价学生方面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将对联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范围很广,效用很大,潜力很强。特别在通过嵌名联的方式进行教学和作文评价,效果良好。同时,本课题也反思当前语文教学漠视对联和传统文化教学的欠缺,试图呼吁更多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把握中国语文的特性,切实地为提高母语教育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