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快速鉴别诊断技术的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ng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造成鸡群机体免疫抑制,导致鸡群疾病复杂多变的主要因素,其中vvIBDV和vIBDV危害尤为严重。建立一种能对IBDV不同致病型进行快速鉴别诊断的实用技术是该病防制的关键所在。 首先,研究根据已发表的IBDV各致病型毒株的序列,在病毒结构蛋白VP2编码基因的高变区(VP2 variable domain,vVP2)两端外侧的保守序列内设计合成了2条寡核苷酸引物,对各种不同致病型的12株参考毒株进行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检测。结果12个参考毒株均能扩增出约679bp的目的片段,而阴性对照的常见5种鸡病病原: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IV)、大肠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均没有扩增到任何片段;应用建立的技术对疑似IBD的34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并同时在基础RT-PCR扩增的片段内设计另一对引物进行Nested-PCR。结果基础RT-PCR方法检测到其中11份病料为阳性,Nested-PCR则检测到23份阳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建立的IBD的RT-PCR诊断技术具有特异、快捷和敏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的Nested-PCR则大大提高了阳性检出率(提高52.1%)。为IBD临床快速诊断提供了一种有用而可靠的新技术。另外,建立的基础RT-PCR和Nested-PCR对各种IBD疫苗免疫鸡后不同时间进行检测(接种后3、4、6、9、15天),未能检测到相关的疫苗病毒,说明研究建立的方法在临床检测上是否为IBDV野毒的感染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同时,应用经典的病毒分离方法:鸡胚绒膜尿囊膜(CAM)和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对PCR技术检测为阳性的23份病料进行病毒分离,结果分离到11株IBDV。 第二,本研究的基础RT-PCR和Nested-PCR所扩增的片段均是横跨IBDV的vVP2的,所以,可直接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分型研究。选用具有分型意 庐卢人耸2003 届硕十学位论文2义的两种限制性内切酶(SaCI和 SsPI)建立的 REA,对 5株属于 CIBDV的疫苗株和 6株标准强毒株;属于 VVIBDV的毒株 GX、YLI、YLZ和 YLZ等分离毒:属于叶**V的美国变异E株进行酶切分析,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相符。另外,针对不同强弱毒株的1**V的*PZ高变区序列的差异:设计合成了vvIBDV的型特异性引物(*IBDa+vvIBDs人建立型特异的RT-PCR,只需一次反应即可区分 CIBDV和 VVIBDV。 第三,应用本研究建立的REA和 VVIBDV型特异性RTPCR技术,对34份采自广西不同地区的IBDV病料,其中PCR反应阳性的23份的PCR产物,进行酶切分型和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发现 1993年至 2003年的病料或分离的毒株中,有 8株确定为 VVIBDV,13株踊定为 CIBDV,另外,有两株不能确定。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云霄、诏安野生茶种质资源子房微形态,为福建特色茶树种质资源的发掘、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对29份野生茶种质资源的子房微形态性状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老年性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20例,均为2008年6月至2013年06月间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行左半结肠癌根治,结肠造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