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一直以来都是基督教伦理的核心问题。《圣经》上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最终到达上帝之城后,其他两种恩典都将消失,唯有爱永存。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意的词一般来说有三个eros、philia和agape.“eros”表示人类的性爱,其含义起源于男女之间的欲望,后来也包括对于至善理念的追求;“philia”指的是友谊之爱,即人们对于美好的人和事物的渴慕;“agape”指的是上帝自发给予受造物的爱。在这三种爱中“agape”是爱的最高形式,具有永恒性和超越性。奥古斯丁将发端于希腊的欲爱和源发于基督教的圣爱理念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在他的代表作《上帝之城》中,爱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爱,这种爱使人自私、骄傲、堕落,给人带来灵魂的不安;另一种爱是圣爱,它使人包容、谦卑、顺从,帮助人寻找到永恒的幸福。圣爱是一种主动给予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圣爱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上帝对人的爱,包括上帝对人的超越性怜悯以及对苦难的救赎;二是人对上帝的爱,即人对上帝之爱的回馈。这两种爱又可以细分为多个纬度:创造之爱、盟约之爱、救赎之爱,邻人之爱。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等级严密的爱的秩序。一旦有人游离于爱的秩序之外,就不可避免地产生错爱。错爱其实就源于爱的对象的混乱,爱的层次的不分明。基督教的圣爱与儒家的仁爱相比,两者的共同之处体现在爱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上,以及对德性的高度重视。差异性则贯穿于诸多方面,包括两者的人性基础不同;对人的处境、现实世界的观感不同;所强调的爱的秩序和范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