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及骨转化生长因子在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愈合过程不同时相的表达及组织分布情况,分析其作用机制,进而探讨研究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愈合的过程和特点。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12只制备移植用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段。48只于桡骨中段手术截除1. 5cm长骨干和骨膜,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皮质骨段,建立动物模型。于术后2、 4、 6、 8、 12周行X光拍片;术后1、 2、 4、 6、 8、 12周取材,行大体标本、HE组织学观察,以及Bmp-2及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1) X线骨端愈合率:移植后2周,宿主骨-异体骨接合部骨折线清晰,未见骨痂影像。移植后4周,宿主骨-异体骨接合部出现外骨痂,包括连续性骨痂和不连续性骨痂,近端达100%,远端81. 4%;接合部骨折线已模糊或完全消失者,近端达45. 5%,远端23. 5%;移植后6周,宿主骨-异体骨接合部骨折线消失者,近端达83. 5%,远端65. 7%;移植后8周,骨端愈合率以骨接合端出现三面桥梁骨痂或骨折线模糊为准,近端达100%,远端74. 5%。移植后12周,近端、远端接合部全部愈合,骨痂缩小,并可见髓腔改建。(2) 大体标本观察:4周内,异体骨段周围有中等量骨痂生长,以内侧明显,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但无有效连接。术后4一6周,异体段周围有大量骨痴,两接合处较紧密连接。术后8一12周,移植骨段的远近端均与宿主骨完全连成一体,外骨痴塑形,小而致密,并可见髓腔改建。(3)组织学观察:移植后4周,骨接合端的骨痴向异体骨生长,骨皮质表面形成骨吸收陷窝,异体骨段内哈佛氏管扩大,有少量新骨形成;移植后6一8周,两接合端已有骨小梁连接,异体骨皮质周围骨原细胞和成骨细胞生长活跃;有较多扩大的哈佛氏管,新的管状结构形成,异体骨被部分吸收替代;8一12周,异体骨段外侧新的骨单位发育成熟,己形成新的皮质结构,其内部原有结构与扩大的哈佛氏管及骨吸收陷窝掺杂。哈佛氏管内及髓腔边缘新生成骨细胞呈“镶边”样排(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BMP一2在移植后4周,骨吸收陷窝及异体骨内扩大的哈佛氏管强阳性表达;6一8周,扩大的哈佛氏管内生长活跃的破骨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新的管状结构等强阳性表达;8一12周,吸收骨陷窝内生长活跃的骨细胞及其周围的类骨质强阳性表达。异体骨自身、成熟软骨细胞、成熟骨小梁基质中未见BMP一2表达。TGF一pl在移植术后1周,原始骨痴成骨细胞呈阳性着色肉芽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以及间质细胞呈阳性染色;术后2周,新形成的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成阳性染色,成熟软骨有较强表达,肥大的软骨细胞则无阳性染色;2周后,幼稚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及骨基质均呈现阳性染色性染叭结论(1) BMP一2主要来源于新生骨的成骨细胞和类骨质中。TGF一pl主要分布在间质细胞、幼稚及成熟的软骨细胞中。异体骨本身BMP一2及TGF一pl无阳性表达,但在异体骨移植愈合中骨诱导发挥了作用。(2)异体骨段与宿主骨的愈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合过程中,新生骨通过异体骨皮质的表面、骨陷窝、哈佛氏管、髓腔表面及骨接合端向异体骨侵袭,“爬行替代”是立体的,主要靠骨传导实现。临床上,多孔网架结构的植入物有利于骨传导,易于实现骨愈合。(3)异体骨与宿主骨在接合端的愈合,在早期近端愈合的速度明显快于远端,且内侧骨痴出现较早,说明血运及软组织床对于骨愈合的重要性,但到后期异远近端则无明显的区别。(4)异体骨段的“爬行替代”不是代”。异体骨段在宿主体内仍发挥着重要的机械支撑功能。伙血、.帅司夕关键词移植;同种;愈合;组织学;骨转化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昨;.奋悦诚叫咧;畔一了争传‘一汽味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