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临床特征、病理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10年3月~2018年10月期间,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肾内科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IMN的170例患者。对确诊时尚未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患者进行密切随访,随访期间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30%或以进入ESRD为观察终点,以终点为分组标准,分为肾功能下降组和非肾功能下降组。采用Kamplan-Meier函数评估肾存活率,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病理改变中对预后有影响的重要因素。结果:将170例患者分为肾功能下降组与非肾功能下降组。男女比为1.33:1,年龄波动在18岁-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5±11.9岁,两组间性别构成比以及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下降组入院前三次收缩压(SBP)平均值为158.07±16.69mmHg,非肾功能下降组入院前三次收缩压平均值为130.24±16.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舒张压(DBP)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起病表现及糖尿病伴发情况未见显著差异。肾功能下降组eGFR中位数为86.55(53.5~101.08)ml/min·1.73m~2,非肾功能下降组为97.8(87.25~109.768)ml/min·1.73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尿素氮也存在显著差异。对比两组血浆白蛋白、血脂、尿蛋白定量等其他检验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资料中肾功能下降组肾小球球性硬化率较非肾功能下降组高,肾小管萎缩/间纤维化程度较非肾功能下降组重(P<0.05);对比两组患者病理分期、肾小球节段性硬化、血管硬化评分、间质炎症浸润范围以及免疫球蛋白补体在肾脏沉积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存活曲线显示:患者的累积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五年累积存活率为93.7%;Kamplan-Meier分析显示:肾小球球性硬化、间质病变与肾累积存活率相关,有肾小球球性硬化的患者肾累积存活率较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越重肾累积存活率越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血压、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对评估IMN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结论:男性、收缩压、中度及以上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是IMN肾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