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deqia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师和规划学家已经认识到传统的建筑和环境评价的局限性。近年来环境评价已 经转交成用后评价的方式,它反映了环境的诸方面的考察,以及方法论和理论模型构建的 多样性。环境心理学家已经在广泛的环境类型的评价中使用了这种研究模式。 本篇论文意图提出一个场所经验的总体的、多变量的模型,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构建场 所评价的框架。论文对目前环境心理学领域中的评价理论进行了总体的回顾,对大量的文 献进行了批判性的评论,着重于建筑学和心理学,实证主义和现象学的理论上的反思,并 站在实证主义的立场上构建了场所评价的结构,并以此来概括绝大部分的环境评价。论文 认为场所评价是人们对场所信息和使用的判断过程,这个过程受到了诸如目的、比较等认 知过程,个性、文化等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和环境特征等的影响。 论文的最后给出了在这个模型基础上的一个评价实例--上海居住环境评价研究。这 个研究是在上海市的两个有代表性的小区中展开的。研究人员调查和访问了1120户居民。 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在研究中被严格地区别开来。研究显示,居住环境满意度的最重要 的预报因子为厨房、卫生间的使用,小区的安全和管理,以及老人的评价。
其他文献
SOHO是英文Small Office & Home Offic的缩写,意为小的和家庭的办公.预计2010年后,将是一个中国社会加速进入信息社会的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经济的全面繁荣,越来
该论文立足于各类旅游度假地的发展现状,在对国外旅游度假地规划及相关规程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度假地的概念进行界定,对旅游度假地的发展现状、分布和类型、21世纪
城市广场是最具魅力的建筑外部空间,它是体现城市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的舞台。由于在城市文化的认知上,价值观念以及设计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使得我国城市广场的发展相对滞后
"客源型"生态旅游区主要是以客源市场为依托的大型人造景区,与国内时兴的主题公园不同的是,其侧重于对旅游区的适度开发,以保证开发中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最终
古今中外,坡屋顶作为住宅建筑屋顶的一种形式,具有长久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住宅坡屋顶的设计应充分反映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感.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着从城市规划着手,致力于
当今社会,传统能源的利用对于环境的恶劣影响已越发严重,雾霾、酸雨等环境问题的出现以及非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势的进一步恶化,都警示着人们需要加强对于新型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研究
该文以传统社区之于名城的重要意义为切入点,以保护更新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当前策略的误区与差距为线索,结合英美相关经验与国内部分实践,提出传统社区发展应兼顾保护与更新
全文分为七个部分:历史与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介绍国内外关于空间形态研究的部分理论和方法,对该文中所采用的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介绍和说明.第三部
该文通过对太湖流域古镇的各种主要的空间要素之间的组织和发展规律进行探讨,进而提炼出古镇空间的三种最基本的结构模式.文章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研究对象和研
公共建筑属于高能耗建筑类型,其公共空间的高大空间特性更是需要进行能耗控制的重点区域。本文旨在研究公共建筑高大建筑空间的顶部透明围护结构及其遮阳构件的传热机理,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