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完美的资本市场条件下,公司的各种融资方式可以完全替代。然而,完美的资本市场是不存在的,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代理问题导致一些公司面临融资约束。首先,从企业融资约束本身来看。转轨时期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特殊性,但融资效率是否真的得到提高?影响公司融资约束的因素有哪些?站在政府、上市公司以及投资者的角度,他们分别应该如何切实解决融资约束的问题?如何有效规避投资风险?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研究;第二,从我国特殊经济背景来看。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长,特征明显。尽管从2006年股份制改革开始以后,大量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改革效果并不非常理想。另外政府干预在企业融资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与缺陷也同样受到关注;第三,从日常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对企业日常经营缺乏时间、精力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去管理和监督,企业管理者自利行为的存在会使其与企业股东的利益目标相分离,最终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了企业价值下降。目前,国内外关于融资约束的相关研究比较丰富,然而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融资约束对企业各方面影响这一课题展开,研究导致融资约束的因素的相关文献则相对较少,另外把市场化进程、会计信息质量及融资约束三者相联系起来研究的文献更是相对甚少。研究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融资约束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有利于了解导致企业融资约束的原因,找到解决融资约束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深入考察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对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文章结合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这一现实制度背景,在总结归纳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最优契约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对市场化进程、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约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并提供可靠的经验证据,以期对减缓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有一定的价值。经过相关理论分析,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公司的融资约束问题可以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改善,也就是说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融资约束水平负相关。说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以降低契约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缓解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2、在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可以缓解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状况。然而在非国有控股的公司里,会计信息质量所能起到的作用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在投资者选择投资时,其更多的是关注所投资公司的信誉、公司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等,而对公司出具的财务报告所反映出来的信息质量、审计师对公司报表审查所出具的审计意见等并不十分关注。3、市场化进程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状况,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这种作用更加显著。说明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更缺乏竞争力,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更强。4、市场化程度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融资约束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具有抑制作用,说明会计信息质量与市场化进程对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具有替代的作用,这种替代作用不管在国有控股、非国有控股,还是在市场化程度较高和较低的地区,都表现显著。这证明在市场化进程低的地区,上市公司更愿意提供较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来弥补市场对投资者保护不足所带来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