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状公园是城市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优美的植物景观为主体的绿地构成特征,使其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功能与观赏价值;同时,因其依托道路、水体、城墙等城市要素而建,兼具公园绿地与廊道绿地的功能,是实现城市公园道和绿色网络的基础,并对于延续城市文脉、展现地域特色具有卓越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带状公园的建设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在国外也并无此立项研究,因而导致相关理论支持的匮乏,特别是针对其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同时,我国城市带状公园建设在近年来虽取得较大成功,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在植物设计这一重要环节的缺陷,诸如景观同质化严重、物种丰富度较低、植物景观与其他景观元素不甚和谐、植物空间要么封闭要么难以满足人们的私密心理等,这些都严重破坏了公园的景观效果,降低了绿地的生态效能。由此可见,一项系统而又全面的针对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已迫在眉梢。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研析国内外城市带状公园和当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进展与现状;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广州大道带状公园、天津海河带状公园、天津春华秋实园、哈尔滨斯大林公园等较有代表性的我国城市带状公园现场踏查;在此基础上,以归纳演绎法总结我国城市带状公园建设的现状,以及设计时需注意的核心问题和弊端的主要解决方法;最后,通过实例论证法对亲身参与的昌邑市同大街景观工程项目进行剖析论证。力求获得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广泛的文献研读来明晰目前国内外城市带状公园的演变历程与发展现状,以及当代植物景观设计重生态性与人性化的核心理念,从而夯实论文写作基础,站在巨人的肩膀以期高瞻远瞩;同时,着眼于带状公园狭长的绿地轮廓以及依托要素等特征,结合文献与经典案例的研究并加以笔者之拙见,剖析并阐明其植物景观构景元素及特性、植物空间构成与营造、艺术原理应用方法等植物景观要素设计的独特性。2.在大量的实地踏查基础之上,比对分析以道路、滨水、遗址等为主要依托对象的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共性与个性。指出不同类型的带状公园均涉及有园路、地形、节点等规划内容,且其植物景观构成与设计方法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又因其依托要素的不同,在毗邻公路前景、滨水区域、公园主题的呼应等植物景观营造方面各具特色;同时,以主要使用人群、景观观赏性及功能性为基点,分类提出各区域的植物景观营造方法与要点,以期在实际工作中抓住设计的主要内容与个性特点来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3.指出绿色网络的贯通性、长轴与短轴植物设计、硬质与软质景观关系处理等影响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因素,并提出通过物种的主次规划、廊道与水系植物景观的连贯性设计来加强绿地之间的连接感,以长轴绿地植物空间的有序组织、短轴增强层次来规避带状公园长轴的冗长感与短轴的薄弱感;并结合我国当代植物设计中景观同质化严重、忽视物种生态习性、绿地率的不足等弊端,提出带状公园植物设计应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体现特色、景观互融为原则,从而为我国的带状公园植物设计提供一套适用性较强的理论依据。4.依托笔者所设计的山东省昌邑市同大街带状公园景观工程为蓝本,以实际项目来论证如上议题,并探讨如何将带状公园营建为一个宜人的、具地域文化内涵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空间,讨论在实践中衍生的问题与解决方法。5.总结全文并在合理分析前提上对我国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未来的发展前景予以展望,对其发展潜力、可能涉及的问题予以分析和畅想,以求做到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