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幸福观视阈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已不可避免,由此带来了严峻的养老问题,对农村地区而言,所面临的养老难题更加突出,构建一种农村老年人的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是农村老年人的最高期望,也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本文以A县作为个案进行调研分析,针对当地实际提出对策,对于解决A县农村养老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现状作为研究农村养老问题的出发点。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是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指导,其内容包括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劳动创造与幸福享受的统一和积极奉献是幸福的最终归宿。由此提出了农村老年人幸福养老的愿景,也就是构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以及老有所为的幸福生活。根据对A县农村养老现状的调研分析,可知A县在农村养老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是建立了老有所养的养老服务体系、扩大了老有所医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老有所乐的文娱活动多样化和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老年生活日益丰富,尽管取得了这些成绩但仍存在问题,表现为家庭养老压力仍然较大、老年人的自我保障措施面临困境和精神文化生活仍不能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A县农村养老所面临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农村养老经济不发达、养老方式单一、受到孝文化弱化的影响,赡养父母观念有所淡化这三个方面,从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实现农村幸福养老的愿景和A县农村养老现状、原因的分析几方面进行总结,提出要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推动医养结合、重视精神文化建设的对策来解决农村养老所面临的问题。
其他文献
一、ATM的应用前景 在网上,核心支撑及边缘接入受到不同技术与成本模型的控制,核心网络技术需要相对较高的先进性、稳固性和可管理性,受成本的制约较少。ATM(即异步传输模式”)是为适应突发性数据及宽带业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理论认为,作为资源组织的有效形式,城市功能的实质是提供外溢效应,对外体现为资源吸纳和能量辐射,对内体现在市场功能、服务环境功能和公共资源提供与管理等
<正> 冬尽春来日,辞旧迎新时。不知不觉中新世纪就快走到第三个年头,怀旧也好展望也罢,总之又到了一个整理心情的季节。这几年IT行业从起步到红火,再到如今在阵痛中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