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周围性眩晕患者生活质量现状,探讨其D型人格、感知压力及正念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19年12月山东省一所三级甲等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及病房229名周围性眩晕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健康调查简表(SF-8)、D型人格量表(DS14)、感知压力量表(PSS)、中文简版正念能力量表(SIM-C)进行调查。使用SPSS 26.0进行数理统计,统计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ANOVA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结果1.周围性眩晕患者人口学资料及疾病资料229名周围性眩晕患者,年龄范围16~77岁,平均年龄为(52.21±12.98)岁;女性(62.0%)略多于男性;BMI指数在正常范围者占50.2%;文化水平以初中及以下(55.9%)为主;收支平衡者(56.8%)居多;来自农村者略多(59.8%);在职(48.9%)与不在职(51.1%)比例相当;有慢性病史者占32.8%。患者以美尼尔病与前庭神经元炎(67.7%)为主;病程一年以内者占80.0%;65.1%的患者发作频率大于1次/月;67.2%的患者为初次发病;90.8%的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多数患者有诱发因素(65.9%)及伴随症状(63.8%)。2.周围性眩晕患者在人口学资料及疾病资料上的差异周围性眩晕患者生活质量躯体综合维度得分为(53.60±20.84);生活质量心理综合维度得分为(53.17±22.64)。患者躯体综合维度得分在年龄、BMI、文化程度、职业情况、经济情况、居住地、慢性病史、疾病诊断、病程、是否复发、治疗方式及伴随症状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心理综合维度得分在年龄、BMI、文化程度、职业情况、经济情况、居住地、锻炼情况、慢性病史、疾病诊断、病程、是否复发、治疗方式、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周围性眩晕患者D型人格、感知压力和正念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周围性眩晕患者D型人格的阳性率为48.5%(NA1≥0且SI≥10);感知压力得分为(18.13±6.82);正念总分得分为(37.26±6.58),其中有意识行动维度得分(13.40±4.33),描述维度得分(13.52±4.33),不判断维度得分(10.34±2.84)。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D型人格与非D型人格在生活质量各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与正念总分、有意识行动维度及描述维度得分呈正相关(r=0.286~0.557,均P<0.001);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与感知压力及不判断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0.185~-0.562,均 P<0.05)。4.周围性眩晕患者生活质量预测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以周围性眩晕患者生活质量的躯体综合维度与心理综合维度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人口学及疾病资料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方程第一层;将D型人格、感知压力、正念各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第二层;将中心化后的感知压力×D型人格,有意识行动维度×D型人格,描述维度×D型人格及不判断维度×D型人格纳入回归方程第三层,进行多元线性分层回归分析。在躯体综合维度上,第二层中感知压力(β=-0.192,P=0.009)、有意识行动维度(β=0.284,P<0.001)以及第三层中的有意识行动维度(β=0.298,P=0.002)对躯体综合维度预测有统计学意义,所有变量对躯体综合维度预测作用的解释量为42.6%(R2=0.426)。在心理综合维度上,第二层中感知压力(β=-0.330,P<0.001)、有意识行动维度(β=0.302,P<0.001)以及第三层中的感知压力(β=-0.211,P=0.028)、有意识行动维度(β=0.353,P<0.001)、感知压力×D型人格(β=-0.170,P=0.049)、描述维度×D型人格(β=0.204,P=0.046)对心理综合维度预测有统计学意义,所有变量对心理综合维度预测作用的解释量为51.2%(R2=0.512)。为进一步验证交互作用,简单斜率分析发现,感知压力对心理综合维度的预测作用在D型人格与非D型人格群体中存在差异,在非D型人格群体中,感知压力的预测系数β=-0.199,P=0.040;在D型人格群体中,感知压力的预测系数β=-0.509,P<0.001。结论1.周围性眩晕患者生活质量处于偏低水平。2.周围性眩晕患者正念总分及有意识行动维度、描述维度与生活质量的各维度呈正相关;D型人格、感知压力及正念的不判断维度与生活质量的各维度呈负相关;正念的有意识行动维度、感知压力能显著的预测周围性眩晕患者生活质量。3.周围性眩晕患者D型人格与感知压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这为制定有效心理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