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9年1月1日,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诞生在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沂蒙山区。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这张深受沂蒙精神滋养的红色报纸,始终走在最前线,见证着惨烈与悲壮,经历着苦难与辉煌,并将战争年代沂蒙精神的雏形完整的记录下来,书写了一个个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故事,担负着践行新闻理想的使命,强化着传承沂蒙精神的自觉,是一张不朽的报纸。基于《大众日报》与沂蒙精神的密切联系,本研究尝试从报刊的角度探究战争年代沂蒙精神的建构。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对《大众日报》在战争年代与沂蒙精神相关的报道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新闻报道进行量化分析、内容分析,从战争年代《大众日报》的办报史实及新闻实践探讨沂蒙精神的建构。研究得出结论:战争年代与沂蒙精神共同成长起来的《大众日报》,其新闻实践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它完整记录了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领导人民展开为人民谋解放的革命斗争,体现为沂蒙人民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以及党政军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鱼水关系。本研究由绪论和四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简要说明本文的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综述国内外对《大众日报》、沂蒙精神、《大众日报》与沂蒙精神的研究,并对“大众日报”、“沂蒙精神”、“战争年代”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一部分主要从创刊的历史背景,说明《大众日报》对沂蒙精神的凝聚,大众报人与沂蒙人民的“沂蒙故事”不断融入到历史长河之中,成为沂蒙精神的组成部分,将《大众日报》与沂蒙精神的内在联系具体化。第二部分选取战争年代《大众日报》有关沂蒙精神的报道,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版面、报道体裁、报道地域五个方面进行了量化分析,致力于说明《大众日报》海量新闻报道形成的丰厚史料足以支撑起对沂蒙精神建构的研究,并为后两章节提供定性分析的依据。第三部分从《大众日报》的报道内容探讨沂蒙精神的建构,此为重点章节,旨在从报道内容挖掘沂蒙精神的形成基础和具体表现形式,根据地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三解放”为沂蒙精神的形成基础,沂蒙精神则具体表现为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党政军民的鱼水关系。第四部分是《大众日报》对沂蒙精神的建构实质和结果呈现,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总结出紧跟政策议程,政策行为内化为自觉行为;讲群众故事,凝聚群众力量;意义建构和故事建构相结合三大特点,以此探讨报刊是如何完成沂蒙精神建构的。自创刊起,《大众日报》始终坚持“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这一办报原则,作为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它所承载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也正是这样的机遇,它见证、记录并参与了沂蒙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这段历史渊源是宝贵的新闻财富,更是新闻史上的壮举。本文通过对《大众日报》办报史和报道内容的研究,以全新的角度完成了沂蒙精神的建构,进而丰富了沂蒙精神的史料研究,也使党报的角色定位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对激励当下新闻业的新闻实践有着精神层面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