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正常人的肠道菌群分析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行菌群分析。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急性期菌群与正常人相比,有氧菌总数增加(8.76±0.68,P<0.05),其中以大肠杆菌(8.55±0.34,P<0.05)、金葡菌(8.31±0.52,P<0.05)数量增加为主,肠球菌有增加(8.15±0.77,P>0.05),但是无统计学差异;厌氧菌总数减少(8.39±0.38,P<0.05),以双歧杆菌(8.06±0.42,P<0.05)和乳杆菌(7.95±0.62,P<0.05)的数量明显下降,拟杆菌(8.34±0.41,P<0.05)数量增加。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初发型)患者粪便菌群分析提示存在菌群失调,大肠杆菌和金葡菌升高,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减少。第二章防治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益生菌的筛选实验目的:筛选能有效治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益生菌,并对其进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和部分作用机制的探讨。方法:1.UC模型的建立Balb/c小鼠自由饮用5%DSS(分子量5000)13天,建立改良右旋糖酐硫酸酯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UC模型。2.不同益生菌的治疗观察将Balb/c小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巴柳氮组、CMS-H002组、CMS-H003组、CMS-H005组及CMS-H006组。正常对照组小鼠每日自由饮用消毒蒸馏水,其余各组小鼠每日自由饮用5%DSS,连续13天。制模同一天,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不予任何处理;生理盐水组每日给0.4ml生理盐水灌胃;巴柳氮组每日按照8mg/10g体重灌胃;CMS-H002组每日按照4×1010cfu/10g体重灌胃一次;CMS-H003组每日按照4×1010ocfu/10g体重灌胃一次;CMS-H005组每日按照4×1010cfu/10g体重灌胃一次;CMS-H006组每日按照4×1010fu/10g体重灌胃一次。每日观察小鼠的体重、粪便性状及隐血。于制模前一天和最后一天,分别留取每只小鼠粪便行菌群分析。13天后处死各组小鼠,测量结肠长度及重量,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学病理变化,电镜下观察结肠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生化测定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含量的变化,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IL-1β和IL-4的表达,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IL-1β及IL-4mRNA的表达。结果:1.模型组小鼠于第4天开始出现隐血阳性,第7天出现血便,这与经典造模方法表现相似,第13天实验终点,模型组较正常组结肠组织长度缩短、湿重增加、肠腔内可见大量积血。结合组织病理学HE染色和电镜改变表明本实验所使用的模型是成功的。2.生理盐水组的各项指标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巴柳氮组、各益生菌组在小鼠体重、结肠长度、结肠湿重、DAI积分、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等各方面均优于模型组,CMS-H002组、CMS-H003组、CMS-H005组与巴柳氮组不同指标各有优劣,总体疗效相当,而CMS-H006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巴柳氮组。3.初步机制探讨结果1)肠道菌群分析的结果显示:UC小鼠肠道菌群发生了紊乱,表现为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1),肠球菌和大肠杆菌数量不同程度增加(P<0.01),拟杆菌、双歧杆菌和金葡菌菌数无明显变化。给予益生菌治疗后,表现为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菌数明显增加(P<0.01),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菌数明显减少(P<0.01),而金葡菌和拟杆菌菌数无明显变化,其中CMS-H006组肠道菌群构成更接近正常菌群。生理盐水和巴柳氮对肠道菌群无影响。2)肠组织MPO活力测定的结果显示:造膜后小鼠肠组织MPO的活力明显增高。治疗组中除生理盐水组外,其它各组肠组织MPO的活力均明显降低(P<0.01),以CMS-H006组MPO活力最低。3)正常结肠组织粘膜基本不表达IL-1β,模型组表达最高,生理盐水组与其无明显差别,巴柳氮组及各益生菌组均低于模型组;正常组IL-4表达最高,模型组最低,巴柳氮组及益生菌组均高于模型组,而益生菌组表达又高于巴柳氮组。结论:1.改良的DSS诱导UC动物模型造模成功,不仅继承了原制模方法准确可靠、方法简单、成本低、重复性好,短期内出现明显症状及结肠炎典型病理变化的特点,还具有死亡率低的优点。2.口服益生菌CMS-H002、CMS-H003、CMS-H005组、CMS-H006组菌株具有治疗DSS诱导的Balb/c小鼠急性UC的作用,疗效等同或优于巴柳氮,以CMS-H006组疗效最优。调节肠道菌群及抗炎可能是它们发挥治疗UC作用的部分机制。第三章益生菌CMS-H006菌株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粘膜TLR2和TLR4表达的影响目的:观察益生菌CMS-H006菌株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粘膜TLR2、TLR4表达的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巴柳氮组、CMS-H006组及抗生素组,分别于第4天、第7天各处死3只,第十三天全部处死。留取各组结肠标本,分别予免疫印记和半定量RT-PCR法检测小鼠结肠黏膜内TLR2、TLR4的表达,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细胞因子IL-1β、IL-4的表达。结果:1.抗生素组症状较模型组出现更早,更重,抗生素组第4天、第7天各处死3只后,第6天死亡1只,其余3只均在实验终点前死亡。2.随着饮用DSS时间的延长,各组结肠粘膜IL-1β表达上升,IL-4表达下降,益生菌CMS-H006组在各时间点IL-1β最低,而IL-4表达最高,抗生素组第4天、第7天IL-1β最高,IL-4下降最明显,表达最低。3.饮用DSS第4天、第7天、第13天,模型组、益生菌组、抗生素组结肠粘膜TLR2、TLR4的表达均逐渐上升,益生菌组表达最低,而抗生素组表达最高。结论:1.益生菌CMS-B006菌株抑制结肠粘膜IL-1β的表达,阻止IL-4的下降,调整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失衡是其治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之一。2.益生菌CMS-H006菌株下调结肠粘膜TLR2、TLR4的过量表达可能是其治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之一。3.口服广谱抗生素可加重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致炎因子IL-1β的上升和抗炎因子IL-4的下降,结肠粘膜TLR2、TLR4的过量表达可能是其部分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