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学业求助的研究现状,以及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求助之间关联性的分析。以Elliot提出的2×2成就目标结构和李晓东提出的四种学业求助类型为理论基础,通过以理工科大学生为对象开展的实证分析,探讨了各成就目标定向之间及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求助行为倾向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了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构成特点,以及成就目标定向对其学业求助行为倾向的影响,并探讨了教育制度对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作用。
本文的实证研究方法采用测量法和访谈法。在测量法研究中,研究工具为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编制的“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问卷”和“大学生学业求助行为倾向问卷”。研究对象为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的500名本科生。研究内容有四个方面:成就目标定向的群体特征、学业求助行为的群体特征、成就目标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业求助行为倾向的影响。访谈法则是对测量研究中的部分大学生进行质化研究,探究个体的成就目标与学业求助行为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论如下:(1)成就目标定向存在院校和年级差异,学业求助行为倾向存在院校、年级和性别差异;(2)除掌握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外,成就目标定向各维度之间两两相关;(3)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求助行为倾向具有相关关系,多种目标定向决定一种学业求助行为倾向。质化研究的结果与结论3相印证,且发现随着情境和时间的变化,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会发生改变。本文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自我学习动机,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目标,也对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