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脂肪厚度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泸州医学院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51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肥胖与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腹内脂肪(VF)堆积被认为是影响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应用超声测量腹内脂肪厚度(VFT)评估腹内脂肪堆积程度,分析腹内脂肪堆积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关系,旨在为腹内脂肪堆积相关的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83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测量,计算体重指数(BMI)及腰臀比(WHR),所有患者均行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检查、腹内脂肪超声检测、24小时动态血压(AMBP)监测,其中491例行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Apo-a)、尿酸(UA)检查,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根据超声检测的腹内脂肪厚度将患者分为腹内脂肪堆积组及非腹内脂肪堆积组,比较两组简易体脂参数、血脂、血糖、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尿酸、偶测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将腹内脂肪厚度按五分位法分为五组,比较各组动态血压值及高血压患病率,分析随腹内脂肪厚度增加,动态血压值及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腹内脂肪堆积组WC、BMI、TG、Apo-b、FIN、负荷后胰岛素、HOMA-IR、UA、DBP、动态血压各平均压、血压负荷均显著高于非腹内脂肪堆积组(P<0.05),FPG、负荷后2小时血糖、HDL-c、LDL-c、Apo-a、SBP无显著差异(P>0.05)。五分位分组中,腹内脂肪厚度24~33mm组全天平均收缩压、全天平均舒张压、全天平均平均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平均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平均压、全天收缩压负荷、全天舒张压负荷、白天收缩压负荷、白天舒张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最低,显著低于腹内脂肪最低(~24mm)组及腹内脂肪最高(52mm~)组的动态血压值(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腹内脂肪厚度24~33mm组的高血压检出率最低,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1.腹内脂肪厚度与体脂简易参数(腰围、体重指数)有显著相关性,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肥胖的程度。2.腹内脂肪厚度与血脂、尿酸、胰岛素抵抗有显著相关性,引起机体代谢功能损害。3.腹内脂肪厚度与动态血压值、高血压检出率有显著相关性,随腹内脂肪厚度增加,动态血压值、高血压检出率呈U型变化趋势。4.腹内脂肪厚度对高血压检出率的影响具有性别差异,女性是保护因素。5.腹内脂肪厚度是预测心血管代谢异常的重要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同时研究其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等因素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为临床提供相应的参
研究背景肺动脉瓣狭窄(PS)为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8%~10%。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外科手术,但该方法存在需开胸、创伤大、遗留疤痕、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