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氧预适应增强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耐受性与Mito-KATP作用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er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氧预适应(Hypoxic preconditioning, PC)是指用非致死性低浓度氧,通过反复暂短刺激使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对随后更严重缺氧产生耐受性,从而产生重要的保护作用,它是机体特有的内源性保护现象。有关低氧预适应产生保护机制的研究已涉及众多方面,包括酶、活性氧、受体、递质、抗凋亡物质及离子通道等。尽管有相关多篇文献报道,但关于低氧预适应的确切机制仍为阐明,并且有的还存在着严重的争议,另外,关于低氧预适应产生的保护作用对临床中脑缺氧、缺血和其他脑血管疾病,以及对高原、高山、航空、航天和潜水等特殊环境中脑损害的治疗有着直接的意义,所以,脑低氧预适应产生的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无论在基础领域还是在临床实践应用范围,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低氧预适应现象最早于1986年由Schurr等在大鼠海马脑片上发现,迄今近二十年的历史,在低氧预适应产生脑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其中ATP敏感性钾通道(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s, KATP)无论是从1983年后由Noma等在心肌细胞膜上首次发现已来,还是到1991年Inoue等在线粒体内膜发现以后,一直是脑低氧预适应机制研究中的一个焦点。但是,2000年以前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多注重在细胞膜上的KATP,并且已有相关文献报道。线粒体内膜KATP直到1997年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Garlid等在研究心肌细胞缺氧/缺血保护时,发现与过去利用KATP激动剂二氮嗪能缩短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对心肌有保护作用的结论相矛盾的现象,实验者利用低浓度的二氮嗪(毫摩尔水平)时,对心肌缺氧/缺血有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沂蒙精神孕育并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与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战争精神都以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坚定基础,以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实现目标。
<正>化工工艺过程通常需要额外的提供能量反应过程才可以顺利的进行,因此化工工艺过程中的伴热项目研究已经成为无法缺失的部分,本文结合化工工艺伴热设计的基本方案,通过对
为了配合广大勘察单位和职工正在开展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我们根据国外一些资料和兄弟情报部门的一些技术情报,编了这篇简况,作为大家在发展我国勘察技术工作中的参考
纵贯文学史,利用媒体创作文学,促成文学创作由集体转为个体,其性质由原生态上升为精英化。然而媒体的创新变革,又呈现褪精英化的历史大趋势。当前,多媒体与互联网的介入,文学进入前
纤溶酶原活化剂 (PlasminogenActivator,PA)分为尿激酶型 (Urokinase ,uPA)和组织型 (TissuePA ,tPA)两种 ,二者水解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plasmin) ,纤溶酶使纤维蛋白 (原
针对石油销售企业点多面广线长以及员工构成复杂等特点,简要叙述了加强企业班组建设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家”文化建设在促进班组建设、增强班组向心力、激发员工的参与性和创
目的分析并探究心脏超声检测在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意义。方法2018年2月—2019年5月,60例高血压合并高血糖患者(实验组)、取同期时段6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