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成因和干预研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ardeterni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青少年互联网病理性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这一现象被国内、外心理学家所关注,并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1997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首先提出互联网病理性使用的术语。在近10年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就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界定、诊断、成因、预防、治疗以及对个体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目前,初中生的互联网病理性使用的研究还开展的比较少,值得心理学家的关注。根据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失补偿假说理论的观点,青少年的成长要得到有很多种需要的满足,包括家庭的方面和个人方面的,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在网络使用的环境中就会促使其在网络中病理性的寻求满足。本研究正是要揭示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初中生在家庭方面和个人方面的成长情况,并以此努力寻找一个解决的道路。本研究选取九江市区一所中学,共发放400份问卷。对初中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一般情况和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结合家庭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量表进行相关研究。总结了初中生互联网病理性使用与家庭教养方式和个人应对方式关系。同时,结合一所戒除网络成瘾的学校来进行初中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干预研究。通过筛选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初中生并分成实验组14名和对照组10名,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家庭教育辅导、心理剧辅导和信息技术课训练的综合辅导的方法进行了干预。研究的结论:1、互联网病理性使用的不同程度的初中生在中学生应对方式上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和情绪指向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2、互联网病理性使用的不同程度的初中生在家庭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理解与温暖、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上以及母亲的情感理解与温暖、严厉惩罚、过分干涉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3、实验组的学生在团体综合辅导前后在中学生应对方式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4、对照组的学生在团体综合辅导前后在中学生应对方式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得分无差异。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近年来,关于幼儿的各类伤害性事件时有发生,且发案率呈上升趋势。如何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保障其健康成长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幼儿安全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幼儿
在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我只要教好书就行了,管那么多干啥。无形中,这部分教师已将育人这一重要环节给忽视了。随着英语运用范围的扩大及其重要性的日益增加,英语已悄然
期刊
汉语和日语有较多的同形词,但是由于时代变迁,已经开始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虽然同形,但意义已经改变,如果不经过仔细的查阅和分析,是发现不了其中的不同的。“得”是汉语使用频率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