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被引量 : 41次 | 上传用户:q815034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当今能源和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素,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消费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消费量过快增长和能源利用低效率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论文运用能源经济学和经济发展基本理论,分析了上海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运用了经济计量分析、结构解析和指标体系等方法,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社会经济福利、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进而情景分析了未来经济发展,并预测了未来能源消费需求;最后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节能可行性和节能途径。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阐述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和相关理论。第二,以规范的计量经济方法检验了上海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向量自回归分析表明能源已成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完全替代的限制性生产要素。协整分析表明上海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显示出长期的相关性和一致性,Granger因果检验证实了两者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不仅经济增长导致能源消费增加,能源消费反过来影响经济增长。通过对电力消费、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电力消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协整性,但都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第三,通过建立能源强度的分解模型,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定量分析了上海产业结构以及工业行业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工业行业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变化都有一定影响,但结构变化的贡献份额远小于效率变化贡献份额,而且有些年份对能源强度的下降起了阻碍作用。第四,考察了上海能源消费与反映社会经济福利变化的各变量(人均GDP、消费模式和收入分配)的关系,能源消费与人均GDP增长、消费模式变化和收入分配具有高度相关性。最后对能源消费与社会经济福利指数建立协整模型,发现上海能源消费与社会经济福利存在长期协整性。第五,通过建立能源、经济、环境的具体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上海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发展水平及综合发展水平,分析表明上海能源、经济与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是不断提升的,但近年来提高幅度很小。基于发展评价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公式计算了上海能源、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综合协调度,结果表明,目前上海能源、经济与环境发展已达到良好协调发展状态。第六,基于上海未来经济发展的情景分析和预测,运用回归分析与情景模拟结合法、弹性系数法和组合模型法预测了上海短期到2010年和中长期2015、2020年的能源消费需求量,并对三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第七,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上海未来能源需求,情景设定了上海未来能源强度和能源弹性系数,具体分析了节能的可行性和节能途径。重点对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节能现状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节能途径。
其他文献
我国股票市场存在价格波动异常、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导致的系统风险大以及市场非有效等特征,不满足传统主流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市场上存在的一些金融异象自然无法用标准金融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福建人防设备市场上,益兴公司面临着众多的机会与威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竞争战略已经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制定有效的竞争战略,严峻的竞争形
通过问卷调查,梳理、分析初中生的反思性数学学习的现状及趋势,探析提高初中生反思性数学学习能力的策略.
鉴于高校青年教师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各高校应加大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但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培训政策规定方面却存在缺乏实施细则、缺乏时间规
本文利用协整、向量自回归方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利用1953年至2008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试图实证我国信贷市场上信贷顺周期现象的存在性。
随着电力交易市场的发展,电力应用对于电能量数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能量数据来源于电力系统的电能量采集与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完成从厂站端到主站端电能量数据的采集、
警察权与公民权作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代表,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中都存在冲突的可能。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入,保障人权、有限政府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在整个国
企业的财务报表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或某个时点的基本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正确理解和利用财务报表信息有助于企业认识过去、评价现在和把握未来。本文选择中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如今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在满足国内消费者的同时也满足了国外消费者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顾客需求的快速变化,全球性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传统的贸易性企业的管理流程、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中国进入WTO之后,企业不可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