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中L-苯甘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架构及系统改造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xxp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苯甘氨酸是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虽不参与蛋白质合成,但它是合成普那霉素、维吉霉素等抗生素的重要前体,也是艾滋病病毒蛋白酶抑制剂和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合成前体。工业上主要采用化学合成法合成苯甘氨酸消旋体,再手性拆分生产D或L-苯甘氨酸,此生产方法成本较高,污染严重。目前,许多化工合成的化合物已可通过生物合成法生产,生物合成法具有原料廉价易得、环境友好、产物纯度较高等优点。本论文研究以搭建L-苯甘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为主要目的,同时探讨了L-苯甘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影响因素,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L-苯甘氨酸生物合成工艺的开发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筛选获得扁桃酸氧化酶和以L-苯丙氨酸为氨基供体的L-苯甘氨酸转氨酶,形成盒式循环合成途径根据现有-羟基酸氧化酶家族主要成员乙醇酸氧化酶、扁桃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b2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特点,总结获得扁桃酸氧化酶可能具有的结构特征,通过基于结构的蛋白筛选(序列比对、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过程得到可能具有扁桃酸氧化酶活力的蛋白Hmo,有效减少工作量;通过原核表达和功能验证,成功获得了扁桃酸氧化酶Hmo。Hmo存在于细胞质中,并且以氧气为最终电子受体,能够高效催化扁桃酸产生苯乙酮酸。相比东方拟无支酸菌(Amycolatopsis orientalis)来源的HmoAO,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来源的HmoSC具有更高的底物亲和力、催化效率和热稳定性。通过分析Hmo所在基因簇,发现了可能具有L-苯甘氨酸转氨酶活力的蛋白HpgT,并功能性表达和分离纯化来源于A. orientalis的HpgTAO,通过同源建模、分子对接和动力学分析证明HpgTAO以L-苯丙氨酸为氨基供体。HpgTAO将氨基转移到苯乙酮酸后产生一份子的L-苯甘氨酸和一份子的苯丙酮酸,苯丙酮酸作为扁桃酸合酶HmaS的底物,可再次参与到L-苯甘氨酸生物合成中,形成了以L-苯丙氨酸为前体的L-苯甘氨酸盒式循环生物合成途径,此途径对前体具有最高的利用率,是最为理想的L-苯甘氨酸合成途径。但是仅仅将此途径导入到野生型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未发现有产物积累。L-苯丙氨酸作为氨基供体和苯丙酮酸供体,它的合成受到反馈抑制和反馈阻遏的严格调控,要实现L-苯甘氨酸的生物合成,须解除L-苯丙氨酸合成途径中的反馈调节。2、在系统代谢水平上构建L-苯丙氨酸基座菌株根据L-苯丙氨酸合成代谢途径的调控特点,从全局出发设计了L-苯丙氨酸基座菌株的系统代谢育种策略,成功构建了高效积累L-苯丙氨酸的菌株E. coli W14(pR15BABKG)。(1)通过温度开关精细控制合成途径中重要基因pheAfbr、aroG15、ydiB、aroK和tyrB的表达,使代谢合成途径更通畅,同时减小延滞期菌体负担,缩短延滞期。通过对六种AroG抗反馈抑制突变体的比较,筛选获得高效率热稳定性突变体AroG15。通过增强基因aroG15、ydiB和aroK的表达,弥补了高效率热稳定性突变体PheAfbr底物亲和力下降的弊端。首次采用了热稳定的高效率突变体组合,打通L-苯丙氨酸合成途径。通过替换tyrB编码区上游的TyrR Box,顺利解除tyrB所受的反馈阻遏。通过温敏启动子PL和PR控制目的基因表达,实现了一步变温开关L-苯丙氨酸合成,克服了延滞期较长和无法使用组成型启动子的问题,同时又不必添加化学诱导剂。(2)降低葡萄糖吸收速率,减少过流代谢。对大肠杆菌葡萄糖吸收系统(PTS系统)进行代谢改造,比较了基因ptsG、ptsI和crr缺失后菌株生长、葡萄糖消耗和乙酸生成的变化。E. coli W2(△crr)具有较低的葡萄糖吸收速率,较低的过流代谢,使比葡萄糖消耗量和比乙酸浓度最低,同时延滞期最短,生物量最高。(3)采用tyrA缺陷型菌株,减少分支酸分流,通过培养基中L-酪氨酸的浓度控制生物量,防止菌体过度生长。通过采用tyrA缺陷型菌株顺利克服菌体过量积累的现象,在发酵到25h左右,L-酪氨酸耗尽,菌体被强制转入平衡期,形成无生长的发酵菌体,有效提高转化率。通过crr—和tyrA—的联合运用,糖酸转化率由E. coli W3110(pR15ABK)的18.8%提升到E. coli W14(pR15ABK)的25%。(4)增强产物L-苯丙氨酸的胞外运输,降低胞内高L-苯丙氨酸浓度对细胞代谢的影响。通过温度开关控制yddG的表达,使yddG的表达量显著提升,L-苯丙氨酸的分泌速率显著增加,胞内浓度显著降低,胞内最终L-苯丙氨酸浓度由原始菌株的0.4g L-1降低到0.3g L-1。E. coli W14(pR15BABKG)糖酸转化率高达25.2%,是理论转化率的93%,仅有少量乙酸(1.06g L-1)生成,L-苯丙氨酸浓度达到47g L-1,是未优化发酵条件下的最高水平,此菌株为L-苯甘氨酸等芳香族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奠定基础。3、功能性表达L-苯甘氨酸合成基因簇,建立L-苯甘氨酸生物合成方法,将L-苯丙氨酸基座菌株改造为L-苯甘氨酸合成菌株实现了L-苯甘氨酸合成基因簇的温控表达,并整合L-苯甘氨酸合成基因簇到L-苯丙氨酸基座菌株中,首次实现了L-苯甘氨酸的生物合成。比较了L-苯丙氨酸转氨酶基因tyrB、aspC和ilvE缺失对L-苯甘氨酸积累的影响,基因tyrB缺失(E. coli B)可以有效实现L-苯甘氨酸的积累,但此时仍具有较高L-苯丙氨酸浓度。基因tyrB和aspC的缺失(E. coli BC)能够进一步提高L-苯甘氨酸的产率,并有效减少L-苯丙氨酸的合成。扁桃酸合酶活力较低是L-苯甘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主要限制性步骤,它的活力仅是Hmo的3.8%。通过高拷贝质粒增强hmaS的表达后,L-苯甘氨酸浓度显著增加,同时L-苯丙氨酸和苯丙酮酸产率降低。通过进一步增强hmo和hpgT的表达后,L-苯甘氨酸的产率提升为E. coli B(pBSOT)的211倍,达到48.7mg DCW-1(16mg L-1)。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L-苯甘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搭建及影响因素,形成了以L-苯丙氨酸为前体的L-苯甘氨酸盒式循环生物合成途径,此途径对前体具有最高的利用率,是最为理想的L-苯甘氨酸合成途径。之后,从系统水平上设计代谢改造策略,构建了L-苯丙氨酸基座菌株,此菌株在以L-苯丙氨酸为指标的发酵中达到了工业应用标准。最后,通过整合L-苯甘氨酸盒式循环生物合成途径到L-苯丙氨酸基座菌株中,首次实现了L-苯甘氨酸的生物合成,并探讨了L-苯丙氨酸转氨酶及扁桃酸合酶活力对L-苯甘氨酸生物合成的影响。本论文研究为L-苯甘氨酸的生物合成工艺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宝贵资源。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个用水部门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急剧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如果说在Google出现之前,互联网是混沌的,同样,在MSN之类IM工具出现之前,网络社会也是缺乏沟通与趣味的。“未来一切都要通过互联网”,当硅谷把这句话变成谚语的时候,事实上,大洋彼
新一轮城市扩容风起云涌。自2020年6月起,各地行政区划调整密集官宣。截至目前,共有成都、长春、烟台、邢台、芜湖、南通、六盘水等7个城市完成扩容。所谓城市扩容,一般通过"
疫情防控、防汛抗洪、治安维稳、急难任务等基层工作越来越依赖网格,可以说小网格撬动了大治理。然而,网格化治理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小马拉大车"的弊病越来越凸显。基层
近年来,村干部职业化制度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村、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普遍推行开来,但实践中,由于地方经济社会基础和财政实力差异较大,村干部职业化制度的区域差异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苏南农村的村干部职业化与当地政府统筹村庄土地等资源,发展乡镇工业密切相关。苏南将自治的村庄集体通过乡村一体化的方式,纳入到更加行政化的基层治理体系中,因此,其村干部职业化有较为稳定的经济社会基础。  农业税费取消以后,中西部
上海轨交运营信息快速发布系统近日正式启用。该系统能通过网络、广播和移动电视,为轨交乘客提供即时的轨交运营状况。乘客在家里可通过广播或上海轨交官网,即时了解上海所有轨
甲骨文公司近日在上海召开Oracle Student Learning(OSL)媒体交流会,全面介绍了OSL教育软件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未来教室”中的应用,并透露2010—201
微凝胶/纳米凝胶是一类交联的聚合物粒子,这类物质具有高的水含量、生物相容性及可调节的化学、物理等性质,如果其中包含水溶性或水可溶胀性的聚合物链亦可称之为水凝胶。其
目的:1)通过对可能影响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女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和病理指标进行初步的对比分析和研究,探讨可能存在不同的影响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乳腺癌腋窝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