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闵尔昌编纂的《碑传集补》是继钱仪吉《碑传集》、缪荃孙《续碑传集》之后,清代又一部重要的碑传汇编,收录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二百余年八百余人的碑传,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史学价值。《碑传集补》不仅可以考订传主生平事迹,而且有助于考察晚清社会的发展,作为清代碑传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助于深入认识清代碑传文集的史料价值。本文的研究脉络为:一、对闵尔昌家世生平与治学著述进行考察,呈现闵尔昌编纂《碑传集补》的背景与条件。闵尔昌生于江苏甘泉(今扬州),著有《碑传集补》、《江子屏先生年谱》、《雷塘词》等,史学、文学领域多有建树。闵尔昌早年任《北洋官报》总编辑,后供职于民国总统府任机要秘书,晚年在辅仁大学任中文系讲师。他生活来源稳定、查阅资料丰富,为他穷十余年之力编纂《碑传集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对闵尔昌《碑传集补》的成书过程与编纂体例进行考述,以考闵尔昌编纂《碑传集补》体例上对钱、缪的继承与发展。通过考察相关史实史料,梳理《碑传集补》的成书过程并了解闵尔昌《碑传集补》的编纂体例。具体而言,《碑传集补》的编纂体例分为承袭前作类目和新增类目:承袭前作“省文存目”、“互见”等形式、沿用前作“宰辅”、“文学”、“逸民”等类目;取消原有“宗室”、“功臣”、“藩臣”、“客将”四类,增加“使臣”、“畴人”、“党人”、“释老”四类,“列女”类去“辩通”一目、增“母仪”一目。从体例安排上,《碑传集补》将叙述人物生平与着眼晚清社会发展融合考量。三、对闵尔昌《碑传集补》的内容和价值进行考察与研究,以了解《碑传集补》的收录情况与收录思想。此章对《碑传集补》所收录的部分碑传文进行罗列,着笔于分析闵尔昌补充钱、缪之作和新增类目中的碑传文集。发现部分类目存在收录不全之状况,并对所缺传文进行补充。最后述及闵尔昌的收录思想,闵尔昌的编纂受民国开放平等思潮的影响,入传标准不以传主身份为槛,择善而从,倾向有德有功之人。四、最后论述闵尔昌《碑传集补》对有清一代及后世碑传汇编的影响。即补充晚近人物传记资料、研究社会地方发展提供参考等,从中更加清晰地了解闵尔昌的学术造诣与《碑传集补》的文献价值。本论文的写作,既重视对闵尔昌《碑传集补》的整体把握,又强调对《碑传集补》收录碑传的具体考析,最后对其做出了肯定性的评价,肯定《碑传集补》的文献价值与整理之功,指出碑传文自身局限性与《碑传集补》收录不全等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