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电化学行为及其与典型工程合金的电偶腐蚀过程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fas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CFRP)具有潜力巨大的市场推广前景,但其与工程合金的配合使用带来的电偶腐蚀风险和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且应得到妥善解决。如何优化CFRP的结构设计与生产工艺、优化铆接的方式及装配件选择,最大程度的避免电偶效应对CFRP/合金的破坏,都是应用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系统地讨论了碳纤维(CF)及其高分子复合材料(CFRP)的电化学行为,以及CFRP与典型常见工程合金之间的电偶腐蚀过程及行为。基于CFRP和工程合金工业实际应用环境条件,进一步讨论了可能对材料服役期间综合性能造成影响的因素及它们的具体失效行为。本研究中使用了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环球研究院提供的PAN基碳纤维(50k)增强的环氧基复合材料(命名为E-CFRP)和尼龙基复合材料(命名为T-CFRP),以及四种工程合金(镀锌高强钢-Zn coated DP590,碳钢-1040steel,铝合金-A16022,镁合金-AZ31)。环境为通用汽车腐蚀标准实验GMW14872所用溶液(0.9wt.%NaCl+0.1wt.%CaCl2+0.075wt.%NaHCO3)和实验室常用盐溶液 3.5wt.%NaCl。使用 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M470微区电化学显微镜、SU-70/TM-3000扫描电子显微镜、莱卡光学显微镜和Q-lab盐雾箱等仪器设备,进行了样品基本电化学性质测试(如开路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样品电化学处理(如恒电位极化,恒电流极化)、样品微区电化学表征、样品宏观微观形貌观察、循环盐雾和全浸泡工程测试等实验。根据所设计的研究方案,首先讨论了 CFRP的微观缺陷对CFRP电化学表观的影响;而后使用电解池长期监测CFRP/合金的电偶电流,进一步提出了 CFRP的微观缺陷模型及影响整个系统电偶进程的“有效缺陷”的概念;在分别研究了阴极CFRP和阳级工程合金的基本电化学性质后,讨论了使用不同类型螺钉铆接时它们的电偶腐蚀行为机理;还分析了阴极材料CFRP实时电化学行为及其内部缺陷分布对电偶腐蚀的影响;最后设计了两种特殊CF微电级,探索了作为CFRP中增强相的CF的横截面和圆柱表面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两种CFRP的开路电位(OCP)类似于贵金属,与典型工程合金之间的电位差远远高于50 mV,因此在侵蚀性环境中CFRP与合金的偶接会存在引起后者电偶腐蚀的巨大风险;T-CFRP的纤维与基体的结合明显优于E-CFRP,其内部缺陷明显少于E-CFRP,使得T-CFRP在电化学行为上较之E-CFRP会更快到达稳定;由于CFRP中缺陷的存在,在溶液中由于水的渗透带来的电偶过程的变化是具有时间效应的,T-CFRP/合金的起始电流较高,但很快达到稳定,而E-CFRP/合金起始的电流较低,且随时间延长逐渐上升,并最终会超过T-CFRP/合金的电流值。在CFRP与合金铆接之后,除了电偶腐蚀,缝隙腐蚀造成的破坏也非常明显,尤其是在盐雾条件下;并且合金的自腐蚀也需要关注。最令人惊讶的是,研究发现CF在电化学上表现为二维异性,其横截面的电化学活性较之圆柱表面竟高出两个数量级。本博士论文的工作,提出了 CFRP的缺陷性模型,提升了 CFRP电化学行为的认识;深化了 CFRP/金属连接件电偶腐蚀行为的理解;补充了以前被忽视的电偶腐蚀对阴极材料的影响的认知;实践证明了通过不同的铆钉来区分出自腐蚀、电偶腐蚀、缝隙腐蚀对合金整体破坏的技术新思路,深化了人们对工程连接件腐蚀破坏的认识;还初步探索了碳纤维电化学行为的各向异性,为未来的碳纤维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其他文献
工业生产中,新型能源的监测与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能量的有效转换是关键。电子信息、光通信、动力能源、高效储能等领域对太阳能、核能等新型能源的高效获取、转换和存储的需求与日俱增。近年来,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成为新型能源换能研究领域的焦点,其在介观物理和纳米器件中具有独特的应用。其中,直接带隙宽禁带半导体氧化锌(Zinc Oxide,ZnO)纳米线/纳米棒因其稳定的理化特性、独特的表面性质、高水平的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一类毒性较强的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广泛分布,且具有典型的环境雌激素效应,可对动物的生殖系统造成损伤。因其难以降解,所以PCBs可在环境中长期存在。PCBs共有209种同系物,按照结构和毒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二噁英类PCBs;另一类是二噁英类PCBs,这类PCBs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均类似于二噁英,具有较强的毒性。2,3’,4,
硝化作用是氮循环的重要环节,而氨氧化是硝化作用的关键反应步骤,由两种不同的功能微生物类群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在有氧条件下驱动发生。AOB和AOA可利用氨氧化过程的能量同化和固定无机碳以合成自身细胞组分,由于两者的生理特性和固碳途径不同,AOB和AOA在氨氧化过程中利用碳氮的计量关系可能存在差异,但是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此外,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作为硝化作用的副产物主要由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章.在第二章中,我们主要介绍了 Littlewood-Paley分解理论和Besov空间的相关基础知识,为后续第二部分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证明工具.第二部分为第三章到第六章,我们研究几类具有分数阶耗散的不可压缩流体力学方程组解的适定性问题,它们分别是第三章中的Boussinesq方程组,第四、第五章的MHD方程组和第六章的Oldroyd-B模型.在第三章中,我们研究
在多标记学习中,学习对象通常由一个示例表示,同时该学习对象隶属于多个标记。多标记学习的目的是构建一个能够预测未见示例相关标记的学习框架。多标记学习已在多个领域得到成功应用,比如文本分类,多媒体内容理解和生物信息学。随着应用范畴不断扩展,多标记学习的研究需要适应实际需求,为一些更为复杂的多标记学习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基于此,在上述标准多标记学习框架的基础上,本文对一些复杂环境下的多标记学习关键技术展开
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是催化化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而这些催化性能本质上决定于催化反应的活性位、中间体和催化反应路径。因此,在分子、原子层面认识催化反应的活性位和反应路径对理解催化反应和进一步优化催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目前实验表征手段在时间、空间分辨上的局限性,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理论计算方法在认识催化机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是通过引入能级的概念帮助理解催化反应的活性位和反应网络。我们将能级引入到催
光子晶体材料由于具有光子带隙的特性,可以控制和操控光的行为,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有望在检测、通讯、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通过将光子晶体与响应性材料、光伏器件结合,设计了几种光子传感器和复合器件,并系统评价了它们的应用潜力。研究工作在光子晶体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拓展其在柔性光子器件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光子压力传感器通过研究具有三维光子晶体涂层的凝胶基压力传感
近来,水下无线通信变得非常重要,并且在诸如国家海域安全、国防和海洋科学等应用中必不可少。水下通信包含四种主要通信技术,即水下光通信、水下电磁通信、水下声(UWA)通信和水下磁感应通信。其中UWA通信最适合长距离通信。UWA信道具有许多困难,例如时变性、较长的时延扩展、多普勒扩展因子、衰减和带宽限制。由于UWA信道具有这些问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已经降低,并给高速率通信带来了挑战性。为了克服这些问题,
碳材料限域单原子催化剂在电催化还原CO2制备CO中展现出优异的性能。碳材料限域单原子催化剂可分为两类,即碳材料限域金属单原子和非金属单原子。由于限域单原子具有复杂的配位结构,这些材料在该催化反应中的活性位点和反应机理仍不清楚,尚需深入探究。本论文首先利用具有明确原子结构的过渡金属酞菁分子(MePc)研究金属-N4(Me-N4)位点电催化还原CO2的反应机理。进而,以Fe-N4为活性结构,通过模板辅
构筑模型催化体系并借助先进光谱技术原位研究催化反应过程,对于深入理解催化反应的构效关系和机理具有重大意义,并且极富挑战性。拉曼光谱可提供催化剂表面吸附物种的指纹信息,但由于其灵敏度太低,难以实现催化剂表面痕量吸附物种的监测。针对这一难题,本工作通过构筑纳米模型催化体系,结合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和壳层隔绝纳米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HINERS),建立了用于原位研究不同尺度催化剂及其表面反应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