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黑人文学第三次高潮的领军人物,女作家托妮·莫罩森(1931——)对美国非裔族群有着强烈的民族情结,她对本民族文化的构建与发展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在小说中她不断地思考着黑人民族文化的发展,探索黑人如何继承和发扬黑人文化及其传统,如何正确运用它们来实现自我价值。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作家对黑人民族文化及黑人民族现状的忧患意识。本文的文化生态视角,凸显的是文化内部以及文化与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对于文化生命的意义。本文通过这个视角分析莫里森的早期四部作品:《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和《柏油娃》,首先分析黑人文化的艰难处境,接着探讨莫里森如何通过她的创作思考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构建、使民族文化具有生命力的。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要构筑一种文化,包含着文化内部生态系统的构建及文化内部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生态联系的构建。文化内部生态系统包括文化承载者的文化身份认同、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历史等要素,其中文化承载者的文化身份认同是核心,是文化内在生命力的体现,是构筑文化的首要条件;文化外部环境指政治、经济、制度、他文化等要素。外部环境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甚至兴衰。莫里森首先从文化内部构建着手,在《最蓝的眼睛》中呼吁广大黑人确定文化身份,在《秀拉》中批判黑人树立绝对自我,号召实现自我要与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在《所罗门之歌》里莫里森构建起了黑人文化内部生态体系,使美国黑人文化具有了内在活力。在《柏油娃》中,她对美国黑人文化构建与外部环境联系的可能性进行了思考,但对于在多元性文化背景下如何具体构建本民族文化生态、如何更进一步拓展民族文化发展的空间尚未给予充分的展示。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来看,美国黑人要在多元性文化背景下构筑和谐的文化生态,笔者认为:他们只有走出狭隘的民族圈子,从大的美利坚民族文化构筑的角度出发,联合其他民族共同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美利坚民族文化生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民族都能通过文化交流,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共生共荣。美国黑人文化作为美利坚民族文化生态体系中的子集,参与其中,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互动中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