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柴胡桂枝汤复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表征,通过细胞病变法(CPE)研究柴胡桂枝汤复方抑制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柯萨奇病毒(Cox-B5)、呼吸道合包病毒(RSV)、单纯疱疹病毒(HSV-1)的活性部位,通过体内小鼠试验研究柴胡桂枝汤复方干预肝郁脾虚外感模型小鼠的药效活性成分,基于化学成分表征和体内外药效试验进行谱效相关性研究,筛选出抗流感病毒的相关化学物质群。方法:采用高效液相(HPLC)法对柴胡桂枝汤复方、各单味药水煎液中化学成分进行归属;并选取柴胡桂枝汤复方中6种主要化学成分:肉桂酸、芍药苷、黄芩苷、汉黄芩苷、甘草苷、甘草酸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UPLC-Q-Exactive/MS)对柴胡桂枝汤复方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基于体外细胞抗病毒实验和体内肝郁脾虚外感模型小鼠实验,研究柴胡桂枝汤复方抗病毒和干预肝郁脾虚外感模型小鼠的活性部位;运用PLS数学建模分析方法,对LC-MS指纹峰数据与体外抗病毒治疗指数(TI)和肝郁脾虚外感模型小鼠综合药效指标进行谱效相关性分析,最终筛选出与之相关的药效化学成分。结果:1.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柴胡桂枝汤复方水煎液、单味药材水煎液、不同极性部位提取液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对柴胡桂枝汤复方水煎液中化合物进行药材归属,同时利用多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复方中肉桂酸、芍药苷、黄芩苷、汉黄芩苷、甘草苷、甘草酸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2.利用UPLC-Q-Exactive/MS技术对柴胡桂枝汤复方水煎液中53个成分进行了MS表征,根据标准品的保留时间、碎片离子确定了其中16个化合物的结构;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和自建柴胡桂枝汤数据库推断了37个化合物的可能结构。3.基于细胞病变法(CPE)体外细胞实验研究柴胡桂枝汤复方及不同极性部位药物抗病毒的有效活性部位,实验结果表明,柴胡桂枝汤复方、正丁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有较强的抑制作用(TI>10,有杀灭作用),与利巴韦林阳性药(TI=55.027)比较,柴胡桂枝汤复方(TI=68.7)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对Cox-B5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TI>10,有杀灭作用),与利巴韦林阳性药(TI=17.396)比较,效果较差;柴胡桂枝汤复方、正丁醇部位对RSV病毒有抑制作用(TI>10,有杀灭作用),与利巴韦林阳性药(TI=56.59)比较,效果较差。4.柴胡桂枝汤复方水煎液及不同极性部位干预肝郁脾虚外感病症模型小鼠的药效活性筛选,通过小鼠体重、肛温、脏器指数、死亡率、肺组织中甲型流感病毒H1N1的M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血清中胃泌素含量、脑组织中DA和NE含量变化等综合指标,利用最小二乘判别法干预小鼠肝郁脾虚外感模型的药效活性部位,确定柴胡桂枝汤复方对肝郁脾虚外感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最佳。5.通过UPLC-Q-Exactive/MS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建立柴胡桂枝汤复方、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结合体外抗病毒治疗指数和其治疗肝郁脾虚外感模型小鼠的综合药效指标,通过“谱-效”相关性研究,明确了柴胡桂枝汤复方及不同极性部位药物中抗H1N1、Cox-B5、RSV病毒和干预肝郁脾虚外感模型小鼠药效作用显著相关的特征化学指纹峰,进一步结合UPLC-Q-Exactive/MS的定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柴胡桂枝汤复方中壬二酸、Hexyl-β-sophoroside、甘草苷、党参炔苷、9S,12S,13S-Trihydroxy-10E-octadecenoic acid、槲皮素、新甘草苷对干预肝郁脾虚外感模型小鼠有相关性。对于H1N1病毒,结果显示与芒柄花苷、原儿茶酸、甘草甜素、汉黄芩苷、甘草黄酮醇、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没食子酸、白杨素-6-C-α-L-吡喃、黄芩苷等化学成分有相关性。对于Cox-B5病毒,结果显示与黄芩黄酮Ⅱ、肉桂酸、黄芩苷、新甘草苷、芍药内酯苷R1、芒柄花苷、夏佛塔苷、Liquiritigenin-4’-(1-2)-glucoside、5,7,2’-Trihydroxyflavone等化学成分有相关性。对于RSV病毒,结果显示与甘草皂苷G、芹菜素6-C-glucoside-8-C-arabinosi、夏佛塔苷、黄芩素、新甘草苷、6-姜辣素、白杨素-6-C-葡萄糖-8-C-阿拉伯糖苷等化学成分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