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感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哲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幸福感进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出发,在社会分层、情感社会学理论基础上,利用CGSS数据研究社会分层对城镇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探讨社会分层对幸福感影响的群体差异、时间差异,分析社会分层影响幸福感的作用机制。试图在社会转型的情况下,清晰反映社会分层是如何影响幸福感的。通过使用STATA统计软件对2003年和2010年CGSS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回归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整体而言,我国城镇居民的幸福感水平较高,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宏观因素,也包括微观因素。其中社会分层(收入、教育、职业、党员身份、单位类型)影响着城镇居民的幸福感水平,上层阶层的幸福感更强。第二,重要他人的分层地位也影响着城镇居民的幸福感水平,如配偶分层地位越高的人群,其幸福感也就越强。第三,社会分层对幸福感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在经过收入拐点之后,收入对男性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大于收入对女性幸福感的影响效应。配偶收入对女性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大于配偶收入对男性幸福感的影响效应。相比于40岁以下的城镇居民,收入、教育、职业等社会分层变量对40岁以上城镇居民的幸福感影响更大第四,从2003年到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幸福感水平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社会分层对幸福的影响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变化。收入、党员身份对幸福感的影响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教育对幸福感的影响效应随着时间的幸移而增强。第五,对社会分层的主观感知是客观社会分层与城镇居民幸福感之间的阐明变量,即客观社会分层通过主观感知影响人们的幸福感水平。第六,幸福感可以进行阶层代际传递。控制了其他变量,父亲分层地位高的人群,其幸福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