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前后,随着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流派的形成,乡土文学作品的创作也蔚为大观。这些作品通过对中国20世纪初乡村饮食、信仰、乡政、风俗等文化形态的描写,展现了浙东、安微、湖南、贵州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为了完成现代启蒙的文化诉求,“五四”乡土小说家集中批判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痼疾,以及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积淀的民族劣根性。然而,民间文化的审美形态如一些具有观赏性与娱悦性的习俗,抑或是农民身上所具有坚韧、善良的品质,在其作品中均有或多或少的彰显。“五四”乡土小说对民间文化进行了理性的批判与合理的吸纳,使得乡土文学具有文化学、人类学的多重研究价值。 如何吸收民间文化中有价值的资源,实现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建?如何在民族文化的承受范围内借鉴外来经验?新文学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面貌是如何反映的?这些文学自新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五四”乡土小说家均以自身的创作实践做出了回答。作品中文学启蒙与民俗文化间碰撞所形成的张力,推动了新文学的建构与发展。 作家自身的乡土生活经验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启蒙退潮期对文化的反思,以及“到民间去”文化运动影响下的创作实践,致使“五四”乡土小说家聚焦于民间。为了契合“启蒙”与“救亡”的社会主潮,“五四”乡土小说家着重批判民间文化中封闭、愚昧、落后的一面。在传统与现代、都市与乡村的价值抉择中,一些自由、真实、未被扭曲的民间文化形态没有被理性启蒙叙事所淹没,民间文化朴素清新的活力因此被展现出来。“五四”乡土小说中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使作品呈现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对方言、民谣的借鉴,丰富了“五四”乡土小说的表现形式,为后来民族文学的丰富与繁荣奠定了基础。“五四”乡土小说家谱写出醰然有味的“土地之诗”,丰富而耐人寻味,影响了此后三四十年代的乡土文学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