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彩进入中国二百多年的历程里,没有哪一次像今天一样被越来越多的观众喜爱,也因此出现在各大画展上,人们不仅因为被水彩水色晕染的效果吸引驻足,而且越来越多的绘画爱好者开始学习水彩。在许海刚老师的水粉及水彩类金奖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运用水彩创作,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水彩的理解并对水彩做了新的定义:即任何在纸本上的水性材料都可以称为水彩。现在我们可以在各大征稿的展览里看到水性材料的作品正在成为他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我们也可以在很多画展上看到更多年轻艺术家的水性材料的作品在画展里展出,这些年轻的艺术家给水彩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出现了令人忧心的一点,这种担忧渐渐的被很多观画之人发现,这就是在不同画展览中,我们经常发现会出现很多相似的水彩画,给人产生的错觉就是在这些不同的展览里展出的或得奖的水彩作品出自同样几个人的手笔。这类撞车现象让很多看画的人产生了视觉的审美疲劳。画画的人都清楚这是什么造成的,他们也在反思怎么样让观赏画的人改变有这样的感觉。作为前辈们的崇拜者,这种崇拜不仅是技术上的模仿,更多的是创作内容上无法达到前辈们的作品深度,所以导致很多画者在题材内容选择很容易缩小范围出现撞车。事实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单单是没有对水彩从材料的创新和内容表达上的创新,而是不知道水性材料如何在材料和内容上创新,如果不改进水性材料是不可能打破这样的现象。本论文讨论和介绍的是水性材料如何在材料和内容上创新和我们结合当代艺术观念通过何种方式把水性材料中国化方法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