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内微观数据库如CHFS、CFPS等的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家庭金融相关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对影响我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决策的因素的实证研究,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发掘出来。家庭资产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非金融资产(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房产在所谓的实物资产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是家庭所有资产中最重要的部分。由于我国住房市场上持续上演高房价神话,房产这一类兼具消费与投资双重属性的资产对绝大多数家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房产是家庭在进行资产配置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的对家庭金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研究,对非金融资产或者说房产这块的投资研究较少,而且并没有人将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影响因素作为重要变量来分别探讨其对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和房产投资的影响。由于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主体,本文将以社会保障为切入点,集中讨论社会保障水平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和房产投资行为的影响。将社会保障水平作为自变量探究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并将家庭资产配置分为房产投资和风险金融资产投资两大块,分别就社会保障水平对其的影响进行研究,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首先,本文归纳了家庭资产配置的相关理论,包括生命周期理论、绝对收入理论、合理预期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再通过上述理论分析社会保障影响家庭资产配置的作用机制。然后利用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以下简称CHFS)数据库中的微观数据来对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和房产配置的现状做了一般性特征分析,其中,从家庭持有风险金融资产的总体情况、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层、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收入阶层等方面描述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情况。结合社会养老保险持有情况,为后文研究社会保障对家庭资产配置影响的实证分析提供现实支撑。在实证部分利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就社会保障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和房产投资的参与广度与深度影响展开研究,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家庭总收入、家庭金融资产总量、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和对投资风险金融市场所持的态度等因素后,本文的主要解释变量社会保障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非常显著,具体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高的家庭有更高的概率选择配置风险金融资产并且倾向于持有更高的比重;在将总样本分为城镇和农村两个子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能够显著提高城镇家庭持有风险资产的概率和比重,而社会保障水平这一因素在农村家庭样本中表现并不显著。其他控制变量显示,影响农村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的主要因素为家庭收入状况和户主受教育程度。房产投资方面,社会保障水平对居民资产中房产价值的占比有着较为显著的正向作用,但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并不会增加家庭拥有住房所有权的概率,说明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一些家庭更倾向于投资于金融市场,并且风险金融资产比重较高的家庭会对家庭的房产投资有显著挤出作用。最后就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了几条建设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