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大蜡螟GalleriamellonellaL.为寄主,研究麦蛾茧蜂Habrobraconhebetor(Say)的寄生生物学,研究了温度对麦蛾茧蜂实验种群参数的影响、逐日产卵规律和子代性比分配规律、补充营养对成虫寿命的影响以及成虫搜寻能力和处理寄主时间等内容。所得试验结果如下:
1.温度对麦蛾茧蜂成虫寿命、产卵量、子代性比、产卵高峰期及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
雌、雄蜂寿命随所设定温度(15℃、20℃、25℃和30℃)的升高而缩短,雌蜂平均寿命与温度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雄蜂平均寿命与温度的相关性差异不显著。温度对麦蛾茧蜂的产卵量有显著影响,25℃时单雌产卵量为208.50±40.12粒,显著高于其它温度下的产卵量,30℃时产卵量显著下降,15℃、20℃下差异不显著。羽化率在30℃条件下最高(35.8~13.87%),明显高于15℃、20℃、25℃下的羽化率。25℃以下,子代性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高于25℃时子代性比下降。在供试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产卵高峰期出现越早,产卵高峰期的出现与温度呈正相关。15℃和20℃条件下产卵高峰出现于交尾后的第6天,日产卵量分别为12.33粒和20.3粒;25℃时出现于交尾后第3天,为20.47粒;30℃时出现于交尾后第2天,为26.5粒。
室内相对湿度为60%±%,光周期L∶D=12∶12,温度为15℃、20℃、25℃、30℃(±0.5℃)条件下,世代平均历期分别为38.00±4.47d,29.10±1.73d,14.70±0.67d,12.30±0.48d。同一虫态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同一温度不同虫态,蛹的发育历期最长,幼虫的发育历期高于卵的历期。30℃条件下,卵、幼虫、蛹、全世代发育历期均最短,依次为2.80±0.31、3.00±1.53、6.43±1.31、12.30±0.48d,对应的发育速率分别为0.3571、0.3333、0.1555、0.08132;根据麦蛾茧蜂各虫态历期依温度变化的回归模型可知,各虫态发育速率同温度之间呈抛物线关系(各虫态历期相关系数均大于0.9)。麦蛾茧蜂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60℃、13.24℃、10.12℃;有效积温依次为51.10、46.19、131.18日·度。
2.研究了麦娥茧蜂在温度为25℃(±0.5℃),相对湿度为60%±1%,光周期L∶D=12∶12条件下,雌蜂的逐日产卵规律及子代性比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雌蜂最长可持续产卵23d,雌蜂的单雌日产卵量与雌蜂日龄有密切的关系,单雌日产卵量先是缓慢增加然后呈缓慢下降趋势。麦蛾茧蜂在整个产卵期,随着产卵天数的增加,子代性比分配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产卵1~8d,雌性后代相对较高,性比在2.2~4.67∶1之间;9~16d,雌性后代居中,性比在1.286~1.6∶1之间,17d后,性比为0~0.75∶1。
3.研究了不同营养液对麦蛾茧蜂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下,麦蛾茧蜂成蜂取食25%蜂蜜水、25%白糖水、清水,雌、雄蜂平均寿命分别为16.00和10.00d,15.57和8.86d,11.14和8.14d,25%蜂蜜水、25%白糖水喂食的成虫寿命分别比清水延长2.93d、2.67d。25%蜂蜜水喂饲雌蜂寿命最长,显著高于其它两种营养。
4.未交尾未产卵、交尾未产卵、交尾已产卵的三种处理的供试雌蜂,95%未交尾未产卵雌蜂寻找、处理寄主所需的时间在4min以上,60%交尾已产卵雌蜂寻找、处理寄主所需的时间在2min以内。
成虫主要在白天羽化,雌、雄蜂在羽化第二天同时达羽化高峰。日羽化高峰出现在8:00;在17:00羽化出的成虫雌性比最高,8:00和14:00次之,16:00羽化的成虫雌性比最低,17:00后雄蜂基本不再羽化。
交尾后的雌蜂产两性后代,未交尾雌蜂营产雄孤雌生殖。在提供寄主(或不提供寄主)条件下,交尾与否对雌蜂寿命影响不显著。在提供寄主的条件下,完成交尾的雌蜂寿命为11.40d,比未交尾雌蜂寿命长2.40d;在不提供寄主的条件下,未交尾雌蜂寿命为6.40d,比已交尾雌蜂寿命长1.40d。已完成交尾的雌蜂,寄主的存在与否显著影响其寿命;而在未进行交尾的情况下,寄主的存在对其寿命影响不显著。交尾与否对雄蜂寿命影响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