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协调水氮管理,发挥水氮协同效应,实现产量与水氮效应协同提高,本文分别以氮高效常规稻(中早39、五山丝苗)和杂交稻(陵两优104、五优308)为材料,在大田采用裂区设计,以水分管理模式(W1:常规灌溉,W2:适度节水,地下水位低于10cm开始灌溉;W3:深度节水,地下水位低于15cm开始灌溉)为主区,以施氮量(早稻氮肥施用量为N0:不施氮肥,N1:97.5kg/hm~2,N2:120kg/hm~2,N3:150kg/hm~2;晚稻为N0:不施氮肥,N1:117kg/hm~2,N2:144kg/hm~2,N3:180kg/hm~2)为副区,研究比较了不同水氮管理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群体结构、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与W1相比,W2和W3处理对两季的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在水分处理间无显著差异。N1、N2和N3处理的两季产量极显著高于N0处理,但N1、N2与N3处理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早稻品种LLY104、ZZ39产量最高的处理均为W1N3,分别为7919kg/hm~2、7638kg/hm~2,晚稻品种WSSM、WY308产量最高的处理分别为W2N3、W2N2,分别为6763kg/hm~2、7450kg/hm~2。2、W2条件下常规稻的成穗率显著高于W1,减少无效分蘖,成穗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早晚稻四个品种均以W2N0的成穗率最高,平均值为87.27%。双季稻的SPAD值、叶面积指数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延长先增后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灌水量的减少,会使双季杂交稻后期SPAD值下降速度变快,增加叶片衰老速度。各品种与处理间PI、HD的SPAD值以WY308在W2N3条件下最高,分别为42.8,43.9。3、双季稻实粒、秕粒、稻草、全株N含量、氮素生理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每生产1000kg籽粒N需要量、氮素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土壤氮素依存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水分处理对全株N吸收量影响显著,早、晚稻品种分别在W1、W2条件下最高,其平均值分别为10.64g/m~2、8.85g/m~2,同时对早晚季杂交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影响显著,W3条件下有较高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水氮对全株N吸收量、N收获指数、氮素吸收利用率、土壤氮素依存率存在互作效应,全株N吸收量、氮素吸收利用率以LLY104在W1N3、W3N1条件下最高,其值为14.23g/m2、83.35%;N收获指数、土壤氮素依存率以WSSM分别在W2N2、W3N1条件下最高,其值为62.56%、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