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重金属离子的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基于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研究,研究者已经提出了多种方法,其中吸附法是一种简单、有效且经济的方法。各种微纳米离子被广泛应用于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分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该类吸附剂实际应用时,却受到从溶液中后分离的限制。基于此,我们提出吸附剂材料的成膜化方法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孔隙率高和比表面积大的聚合物纳米纤维为基膜,采用多种表面改性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功能化的纳米纤维膜,并详细研究了其对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分离效果和机理。1、基于聚吡咯(PPy)对溶液中Cr(VI)离子的良好吸附络合能力,采用简单的化学氧化法,在PAN纳米纤维表面成功包裹了一层聚吡咯材料,制备得到了PAN/PPy核壳纳米纤维膜。该核壳纳米纤维膜对溶液中的Cr(VI)离子具有优异的吸附络合能力。在溶液pH值为2.0时,对于起始浓度为200mg L-1的Cr(VI)离子,该核壳纳米纤维膜能够吸附去除其中大约70%的Cr(VI)离子。PAN/PPy核壳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循环再生能力,循环再生5次后,仍然能够保持初始吸附量的80%以上。机理研究显示,PAN/PPy核壳纳米纤维膜对Cr(VI)离子的吸附过程主要有离子交换和氧化还原两个过程。首先通过Cr(VI)离子与纤维表面Cl-离子之间的离子交换,使Cr(VI)离子吸附到纤维表面。然后将Cr(VI)离子还原成Cr(III),其中约82.7%的Cr(VI)可以被还原成Cr(III)。2、基于聚苯胺(PANI)对溶液中Cr(VI)离子的吸附能力,通过简单的化学氧化法制备了PAN/PANI核壳纳米纤维膜,并研究了其对溶液中Cr(VI)离子的吸附分离效果及机理。PAN/PANI核壳纳米纤维的表面形貌受反应温度的影响,在低温下更容易形成表面凹凸形貌。在低pH值下,该膜对Cr(VI)离子具有更高的吸附能力,且几乎不受溶液离子强度的影响。该核壳纳米纤维膜对Cr(VI)离子具有较快的吸附速率,当溶液起始浓度在100-200mg L-1时,在30min内可以达到吸附平衡。PAN/PANI核壳纳米纤维膜对Cr(VI)离子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吸附模型,等温吸附过程符合朗缪尔(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该膜对Cr(VI)离子有较强的还原能力,约86.2%的Cr(VI)离子可以被还原成Cr(III)。在适当的再生条件下,该膜具有非常优异的循环再生能力。3、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方法,在PAN纳米纤维表面接枝了聚丙烯酸(PAAc)。首先在PAN纳米纤维表面沉积多巴胺,利用多巴胺与2-溴异丁酰溴(2-BIB)之间的反应,将ATRP引发剂固定在纤维表面,然后通过ATRP的方法将丙烯酸聚合到PAN纳米纤维表面。系统研究了其对溶液中Cu2+离子的吸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羧酸改性的PAN纳米纤维膜对Cu2+离子的吸附主要受溶液pH值、Cu2+起始浓度和接触时间的影响。羧酸改性的PAN纳米纤维膜对Cu2+离子的吸附速率非常快,当初始浓度为108-268mg L-1时,15min内可以达到吸附平衡。此外,该膜在酸溶液中显示出非常优异的循环再生能力,经5次再生后,其吸附能力几乎不变。4、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方法,在PAN纳米纤维表面接枝了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首先在PAN纳米纤维表面沉积多巴胺,利用多巴胺与2-溴异丁酰溴(2-BIB)之间的反应,将ATRP引发剂固定在纤维表面,然后通过ATRP的方法将GMA聚合到PAN纳米纤维表面。最后通过PGMA上环氧基团与N-甲基葡胺(含有邻多羟基的单体)间的开环反应,得到表面邻多羟基改性的PAN纳米纤维膜,并研究了其对溶液中硼酸的吸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对初始浓度为1.1mg L-1和0.5mg L-1的硼酸,吸附72h后,其浓度可分别降至0.59mg L-1和0.29mg L-1。若采用定时更换膜的方式,4h内可将反渗透产水(硼酸浓度约1mg L-1)中硼浓度降至WHO要求的标准以下(0.5mg L-1)。同时该膜还具有优异的循环再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