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尚义-赤城断裂带是燕山造山带北缘尚义-平泉断裂的西段,其北部为“内蒙地轴”,南部为“燕山台褶带”,故又称为“内蒙地轴”南缘东西向深断裂带。“内蒙地轴”长期被认为是自早元古代末期开始就阻隔了其南北两侧海水沟通的古隆起构造单元。近年来一些地质学家的研究认为,在前人所谓“内蒙地轴”区域曾经分布有中-新元古代和古生代沉积盖层,所谓“内蒙地轴”区域大面积深变质结晶岩系的剥露是经历多期、多相自北向南的逆冲作用的产物,至少导致了埋藏深达24km变质岩系的抬升。也有学者认为是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发生快速隆升的、大幅度剥蚀(~15km)的结果。但是,构成“内蒙地轴”南部边缘的尚义-平泉断裂的韧性构造变形特征,如何记录或反映了“内蒙地轴”构造隆升过程或幅度,目前尚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该断裂带尚义东南部、赤城西北部两个区域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变形-变质作用研究,依据可以进行定量计算变质温度和压力的同变形共生矿物对,角闪石-斜长石、石榴子石-黑云母以及白云母-绿泥石,进行了成分分析。利用Minpet2.0处理数据,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和相图法,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1、尚义地区构造片麻岩发生中低角闪岩相变形,高角闪-低角闪的变质;糜棱岩发生了高绿片岩相的变形变质,后期发生低绿片岩相退变质。尚义地区角闪岩相的变质温度在570-700℃,压力集中在300-450MPa,低绿片岩相的变质温度在300℃。矿物温压计估算表明,构造带南部变质岩系的埋深深度大于北部,但是后期韧性剪切变形显示的变形层次南部较浅,而北部较深。按照正常地热梯度25~30℃/km计算,该区剥露的最大幅度为29km。2、赤城地区糜棱岩主体发生高绿片岩相的变形变质,后期发生低绿片岩相退变质。南部局部保留麻粒岩相的深部构造变形,变形温度为720℃。按照正常地热梯度25~30℃/km计算,该区剥露的最大幅度为28km。3、两区域研究结果初步对比,发现均普遍发生了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的变质叠加,后期又发生了低绿片岩相的退变质。两区域相距约140km,它们的隆起与剥蚀幅度大致相当。4、依据变形岩石不同的变质叠加及其不同变形显微构造特征,认为“内蒙地轴”是多期多相构造隆升形成。按照正常地热梯度25~30℃/km计算,内蒙地轴抬升剥蚀的最大幅度可能超过了24km,但是具体发生隆升剥蚀的时间和机制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