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的生长”——论艾略特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影响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x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开一代诗风"的诗坛巨擘,艾略特在20世纪中外诗歌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该论文首先对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对艾略特的译介与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指出其几个发展阶段,并对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力求廓清接受背后的期待视野与时代趋力;其次,该论文着重从艾略特的传统观、"非个性化"理论、"客观对应物"等几个重要批评概念出发论述它们对80、90年代中国诗歌批评观念和批评话语或显著或隐在的影响,揭示艾略特为中国当代诗歌带来的理论启示和产生的历史意义.最后,文章从不同角度选取当代诗坛几位代表性诗人与艾略特进行平行比较分析.文章认为,在中国当代诗歌批评及创作中业已存在一个自现代以来即一直延续的"艾略特传统",它从各个幽微的方面不断参予并生成着当代诗歌的秩序与现实.在越加开放的文化背景下,它对中国新诗理论及创作的成熟已经并且必将产生更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近现代旧体言情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高峰,第一次从清末民初到二十年代以鸳蝴派为创作主体的哀情小说的兴起,此时的兴起,与时代思潮关系密切,情理冲突中体现了爱情至上观念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以战争为时代背景,处在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转型期.该文以四十年代小说文本中的一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故事叙述的解构式例析,来揭示战时知识者观审
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广袤天空中,沈从文是一颗璀璨而又孤寂,晶莹而又独特的星星.其作品多关注湘西底层人们的生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蕴涵丰富而又深厚的民俗文化知识.因而,立
音乐性研究是诗歌研究领域内的重要课题,关于这一课题的论述颇多,但总的来说,还缺少突破性,因此,这一论题尚留下颇为广阔的论述空间.诗与音乐属同源艺术,曾同为原始综合艺术
《老残游记》是晚清著名小说之一。本文立足于作家与作品的结合,通过对作者刘鹗的生平经历及《老残游记》的具体创作过程的考察说明,《老残游记》的问世虽属偶然,却是作者所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