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信息纷繁,媒体是人们获取国内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传播媒体,虽缺乏网络和电视媒体的即时性,但因其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依旧拥有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读者。不过,由于受众看到的是经报纸筛选的信息,其对某一外交事件的报道篇幅、报道持续期、报道主题、报道语言等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到受众对于这一事件的看法,在无形中为受众设置议程,制造公众舆论,进而也对政府的外交政策施加一定的影响。最近几年,中澳两国经济贸易关系日益密切,澳洲报刊也愈发关注有关中国的话题,时常把中国作为报道的焦点。陆克文上台后,由于其一口流利的汉语和曾驻北京工作的外交官经历,使中澳双方都对中澳关系有了很大期许。但受传统历史偏见影响,部分澳洲人并不希望与一个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完全不一的国家走得太近,这也就给了不少传媒从业者渲染夸大中国人权问题、政治困境、经济野心的口实,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某些外交事件中中澳两国的矛盾与冲突。
本文选取陆克文执政期间澳洲两大主要报刊《澳洲人报》和《时代报》对两件关系中澳利益的典型事件的报道,即“2008火炬传递”和“2009胡士泰案”,对其报道主题、报道关键词和基调及信息来源三大框架进行深入的内容分析,剖析澳洲主要传媒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和对中国的新闻偏见,并结合2008-2010年澳洲民意调查、政府报告、政策演讲等资料,试图探究澳洲主要媒体涉华报道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和政治立场对澳洲人的中国印象及陆克文政府的对华政策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关报道的确加深了澳洲民众对中国的负面看法,也让原本被寄予厚望的中澳关系在陆克文上台一段时期后进展缓慢,政府的对华政策也愈发强硬。同时,本文的后半部分将总结澳洲媒体涉华报道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改进方法,也特别指出中国方面也须作出努力来增进外界对于中国的了解、改善世界对于中国的看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形象,减少包括澳洲传媒在内的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的新闻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