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上的通报批评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isk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行政处罚法》,修订后的《行政处罚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处罚种类中增加了“通报批评”。本文从“通报批评”的行政处罚制度本身出发,通过分析“通报批评”的概念、特征、类型,并结合法律文本对“通报批评”的规定,探究“通报批评”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通报批评”现状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在“通报批评”的设定、内容、适用条件、通报方式、程序与救济方面存在不完善之处。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第一,要厘清违法设定“通报批评”的文件。很多其他规范性文件设定了“通报批评”的处罚制度,但是规范性文件没有设定行政处罚制度的权力,因而要将相关条款逐步清理或废除。第二,完善适用内容。要明确“通报批评”的主体信息和违法行为相关信息。主体信息包含姓名、名称、年龄、肖像、身份证号等可识别信息。违法行为信息包含违法行为的具体内容以及关于该行为的其它处罚结果。第三,统一适用条件。要严格限制违规行为和违反道德的行为适用“通报批评”,仅违法行为才可适用“通报批评”,且通常为较重的违法行为。第四,完善适用方式。遵循比例原则的要求,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适用不同的通报方式,如通过报纸、新闻发布会、自媒体等达到不同的制裁效果。第五,细化适用程序。在遵循行政处罚一般程序的基础上,细化告知程序和听证程序。告知相对人什么信息将会被通报,通过什么方式被通报以及是否有通报的期限等。根据案件的重要程度采用个案分析的方式,对违法行为严重的采取听证程序。第六,畅通救济制度。将“通报批评”纳入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范围,引进预防性行政诉讼,同时明确“通报批评”如何适用行政赔偿。
其他文献
自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正以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直都是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它也是我国刑事司法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成果,在认罪认罚案件中,为了真正能够实现“简程序不减权利”这一目的,值班律师制度随之产生发展,值班律师制度作为伴随着认罪认罚这一背景之下的一项司法改革配套措施,在推进司法公正、保障被追诉人合法权益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在相继出台的法律法规之中,明确规定关于值班律师身份定位及其主要工作职责
学位
随着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监察留置措施代替了以往纪委的“双规”措施,并通过《监察法》加以明确,意义重大。作为一种法定的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监察留置措施在为监察委员会开展职务犯罪调查工作提供保障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争议和问题。实践中存在着诸如被监察留置人员权利如何保障、监察留置措施如何进行合法性审查等棘手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准确界定监察留置的法律属性,不断提高监察留置措施的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学位
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从而也引起了人们对人脸信息权益保护问题的重视。目前,我国法律中还没有人脸信息的明确定义,但根据国内外相关法律条文中个人信息的概念,可以推论出人脸信息的概念:人脸信息是反映反映人的面部生理特征,能够识别特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人脸信息虽然属于个人信息,但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公开性、易受侵犯性、唯一性以及强烈的人格属性,使个人的人脸信息权益更容易被商业主体侵犯。商
学位
在土地犯罪的概念上应当采用广义说,即在土地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活动中,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侵犯土地关系,危害土地生态环境,依法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79年《刑法》颁布前,没有土地犯罪的规定。1979年《刑法》没有规定土地犯罪,但在其施行期间通过的一些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中规定了土地犯罪。在1997年《刑法》规定了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非法占用耕地罪,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
学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为了控制病毒的传播,中国各地政府相继采取各类防控措施,虽然通过这些措施,对防止疫情的扩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各类受新冠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影响的合同纠纷大量出现。在司法实践中,不可抗力规则和情势变更原则成了当下解决涉疫合同纠纷中适用的最多的两种制度。从立法过程来看,不可抗力规则和情势变更原则属于不同的制度,有着不同的权利基础,但二者在适用条件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人民
学位
关联企业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能够规避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可以通过良性互动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增强整体市场竞争力。然而,当关联企业长期滥用关联关系进行不正当交易时,不仅会严重损害关联企业的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甚至导致关联企业部分或者整体面临破产困境。在破产领域,我国尚未存在专门针对关联企业破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尚处于立法阙如的状态。我国实践中对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的适用还存在一些
学位
受损的流域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双重方面的考虑,流域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更应该体现出“保护+开发”的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对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努力探索实现流域生态稳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作为一种流域环境损害的事后救济方式,生态修复在消除流域环境损害的同时,还能最大程度的修复被破坏的流域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关于流域生态
学位
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目的是为了保障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原当事人之间有效判决、裁定或调解的非法侵害。随着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和《九民纪要》的颁布,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已初见雏形。然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资格在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等方法分析上述问题。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与案件外的其他第三人救济程序,如再审程序、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等,有着明
学位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民间借贷需求日益旺盛,暴力催收非法债务问题日益严重,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之一。催收非法债务的行为不仅严重扰乱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还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败坏良好的社会风气,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刑法修正案(十一)》将采用非法手段催收高利贷等非法债务的行为纳入到刑法规制当中,一方面展现了立法者对民生热点事件的关注,满足了公众对切身利益的立法诉求,填补
学位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婚姻与家庭关系是社会的最基础关系,进而支撑其它社会关系,是人们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基础。但我国的婚姻管理制度与人们的婚姻价值理念在我国近30年来的经济腾飞的背景中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后与失调。这种滞后与失调在国家层面表现为登记离婚程序的过于简便,在个人层面则体现出对婚姻伦理价值的否定,以及绝对自由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潮。这一并导致了离婚率连年快速升高以及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