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uojing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干姜为姜科姜属草本常年生单子叶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主治脾虚胃冷、头晕呕吐、吐血不止等,是药食兼用的常用中药。本文对干姜及姜科植物挥发油成分、重金属元素、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测定了其中主要成分6-姜酚的含量,为干姜的化学成分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并通过MOE等软件预测主要成分6-姜酚的药效,并进行相关药效实验,为阐述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理学相关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用最常用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8种姜科植物的挥发油,用乙醚稀释挥发油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将结果进行对比。对8种姜科植物进行湿法硝化,再采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限量检测。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以6-姜酚含量和出膏率为指标,对提取次数、提取时间、醇浓度和加醇量4个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干姜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中,取干姜10.0 kg,70%乙醇在提取浓缩罐中提取3次,每次2 h,合并浓缩液。浓缩液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并浓缩成浸膏。通过反复硅胶柱层析和ODS柱层析的方法,对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部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普(1H-NMR、13C-NMR)数据进行解析,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建立小鼠耳肿胀模型,探究干姜提取物的抗炎效果。用TP-6卧式扩散池进行体外扩散实验,选择离体大鼠皮肤作为渗透屏障,从接收池取样,用HPLC检测法测定样品中6-姜酚的含量。利用MOE软件探究6-姜酚作用靶点预测及分子对接,为以后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结果:8种姜科植物挥发油的出油率在0.00750.06 ml/g之间,鉴定出的化学成分别为干姜75个、姜黄52个、莪术71个、高良姜80个、益智仁76个、草豆蔻83个、草果45个、砂仁67个;样品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含Hg:高良姜>莪术>干姜、炮姜、草果等,含As:姜黄>炮姜>干姜、高良姜等>草果,并其含量低于国家限定的药材重金属含量标准;Hg:回收率:85.8%-111.5%,RSD%:0.35%-1.07%,As:回收率:89.9-119.9%,RSD%:0.42%-1.13%,表明采用该方法准确度高,操作简便、稳定性和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并分析不同药材重金属元素;通过数据处理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干姜中6-姜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6倍量90%乙醇,提取2 h,提取3次,6-姜酚平均含量为127.1 mg/g;从干姜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经结构鉴定,确定其分别为:8-姜酚(1)、10-姜酚(2)、豆甾醇(3)、β-谷甾醇(4)、6-姜酚(5)、β-胡萝卜苷(6);干姜提取物组5 g/kg剂量组小鼠耳肿胀重量及耳肿胀度均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6-姜酚可以透过离体大鼠皮肤;30%乙醇、3%氮酮对6-姜酚有显著的促渗透作用。结论:不同姜科植物之间挥发油成分存在较大差异,且同属之间的姜科植物成分也存在差异,但每种植物化学成分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有着其特殊的化学成分;正交设计可以简便、准确地优化干姜中6-姜酚的提取条件,优化后的提取条件具有重现性好、提取率高、工艺合理等优点;通过对干姜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为干姜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关的物质基础;干姜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为其成分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通过6-姜酚透皮吸收实验为6-姜酚经皮给药制剂制备提供实验依据;通过靶点预测和分子对接,探究6-姜酚可能的药效,为以后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近年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湖库等封闭性水体水环境产生了明显影响。本研究调查了合肥市城区主要封闭性水体(环城河、翡翠湖、天鹅湖、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