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功能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在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内陆盐碱湿地盐渍化加剧,湿地水文过程发生变化,导致湿地植物生长发育时常面临盐碱胁迫和水位波动的影响。在我国东北吉林省莫莫格湿地,近年来由于其周围大量的农田退水,使得大量外源性氮进入了该湿地生态系统,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本文以莫莫格湿地常见植物扁秆藨草(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和三江藨草(Scirpus nipponicus)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控制实验,开展了扁秆藨草功能性状对盐分与氮添加交互作用的响应,以及三江藨草幼苗功能性状对水位与氮营养交互作用和盐碱胁迫的响应研究,揭示了内陆盐碱湿地植物对不同环境因子的生态适应对策,研究结果可为莫莫格湿地的管理,退化盐碱湿地植被恢复与保护,以及珍禽白鹤食源与栖息地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盐度对扁秆藨草生长、生物量积累、根生物量分配和叶生物量分配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随着盐度的增加,扁秆藨草的根生物量、有性繁殖生物量和根冠比降低;比叶面积(SLA)和地上部分(茎和叶)生物量分配增加;其他性状(株高,根茎生物量,球茎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等)均先增加后减少,在盐度为25 mM时,这些性状达到最大值。适宜的盐度处理可以促进扁秆藨草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过高的盐度将抑制扁秆藨草的生长和发育。氮添加对扁秆藨草生长性状、生物量及其分配(株高和根冠比除外)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在低氮(0和50 mgN/kg)和中氮(100 mgN/kg)添加处理下,随着盐度的增加,球茎的生物量分配变化呈U型,根和根茎的生物量分配呈倒U型;在高氮(200和400 mgN/kg)处理下,变化规律则与之相反。适宜的氮添加减轻了植物所受到的盐胁迫伤害,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扁秆藨草球茎生物量与总生物量呈等速生长的关系,有性繁殖生物量与总生物量呈3/4幂指数异速生长关系。2.水位对三江藨草幼苗生长、生物量及其分配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随着水位的升高,三江藨草株高增加,分株数、球茎数及根生物量降低,根茎、球茎、地下、地上和总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地上生物量分配增加,地下(包括根和球茎)生物量分配减少。氮浓度仅对植株株高、球茎数以及地下与地上部分的资源投入有显著影响(p<0.05),对分株数及各器官生物量大小的累积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三江藨草幼苗的生长特征和生物量累积,认为其生长的最适宜水位为35cm。低水位有利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高水位和高氮浓度则限制植株的生长。3.盐碱胁迫对三江藨草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与空白处理相比,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强,三江藨草幼苗株高、分株数、球茎数等生长性状,以及根、根茎、球茎、地下、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等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三江藨草幼苗在盐度和pH分别为25 mM和7.79(±0.06)时生长最好,而在盐度和pH分别为200 mM和10.40(±0.01)时,植株全部死亡。盐碱胁迫对三江藨草幼苗生物量分配具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强,根和地上生物量分配增加,球茎生物量分配减少,根茎生物量在25 mM盐度处理下分配减少,在其他盐度处理下分配增加。碱胁迫对三江藨草幼苗的伤害强于盐胁迫,可以说土壤的碱化对三江藨草的生长更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