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等意识与理念高涨的全球化背景下,本文选取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从现状研究领域中分析、归纳了国家湿地公园水系统规划设计的一般理论与方法以及工程实践的途径。针对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及其所在区域,对其半干湿地区、河道型湿地、城市性公园的特征逐一进行了剖析。半干湿地区由于干旱缺水,加之降雨“强度大、时间短、时空分布不均匀”的典型性特点,导致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的特征,极易形成由突发性集中降雨所导致的洪涝灾害,而河流的能量传递性和上下游联系性高,洪水会借河流支干网络关系迅速扩散,对河流的整个流域带来严重影响;河道型湿地的水源由于河道的渠化被破坏,原河漫滩湿地的水文过程不复存在,多数丧失水源的河漫滩湿地的地表水由于单纯只剩地下水的连通,而地表水连接度极差,所以水环境富营养化严重。针对上述西北半干旱地区河道型湿地的典型特征,提出针对这种典型特征下的水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核心问题为“保水”(恢复水脉、保证水量、修复水质),即恢复由于渠化切断水源的河漫滩湿地水系,恢复原有的水文过程,优化水文连通性;针对水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合理调蓄水量满足生态需水量,提高景观连接度;修复源湿地破碎斑块的水体质量,建立循环的自净系统,将湿地的生态效益最大化。针对核心问题本文提出典型特征下湿地水系统规划设计策略及方法。恢复原有的水文过程应当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对原河漫滩湿地的水系廊道进行保护、优化以及重建;保证湿地内部各个分区的水量平衡,对生态需水量进行科学的预测,对不同湿地分区根据需要进行合理调蓄,运用多种补水方式;利用植物根系的过滤作用对水环境进行生态修复,人工营造功能湿地对水源进行过滤。水系统规划设计能够尊重自然规律,充分把握场地特征及其自然属性,适应西北半干旱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修复、改善被破坏的生境廊道,改善水环境,使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最大化,创造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水文学,生态水力学,生态修复等多种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提出针对典型特征下的湿地公园水系统规划设计框架。该框架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水系统规划设计,依据河漫滩湿地的水形态特征对水系进行布局,合理选择水源,对布局的形式进行分区控制,优化不同分区的水网密度、水系的长宽比,将水系的生态效益最大化。对基地内不同分区的生态需水量进行科学的计算,分区调配,为使得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体现,控制水深。合理规划驳岸类型。;其此,水系设计的工程技术途径部分。针对水质的修复介绍了生态修复以及人工修复两种方法。本文将典型特征下的水系统规划设计方法与工程技术途径框架运用到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水系统规划设计当中,将理论升华到实践运用的层面,使理论自身更加完善。最后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水环境为研究对象,进行后评价的研究,验证典型特征下的水系统规划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