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传播是科技信息的宣传、接受与交流。电视因视听结合的优势,在科学传播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服务性和针对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公众不再满足于单一科技信息的获得,而是趋于接受学科多元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作为我国第一档大型科普栏目,《科技之光》坚持改版与创新,以选题的丰富性、内容的科学性、叙事方式的故事性服务于科学传播。 科学传播经历了科教电影、科教栏目、科教频道三个过程,受众在电视科学传播的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选择者,地位日益凸显。而《科技之光》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历经创业、发展、二次创业三个阶段,展开四次改版工作,将科学性与娱乐性较好地融合起来。 为抓住受众眼球,《科技之光》在形式上利用多种视听元素进行科学传播。在片头的设计、内容提示的编排、主持人的定位和演播室的设计上契合栏目的“科学”定位,并使用“专题”加“资讯”的播出形式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形式是金、内容为王”,《科技之光》的选题多元科学性明显,以受众较为关心的医学健康、生物信息为主,以受众需求设置节目议程;同时在内容上坚持以我国科技资讯为主、兼备国际视野,使受众获得国内外的最新科技资讯;此外丰富的科学主题与信源间的有效互动密不可分,学科多元的科学家群体保证了内容的权威准确、职业多样的非科学家群体则使节目内容丰富而真实。 《科技之光》作为电视科普栏目,以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借助视听元素的综合运用来达到科学传播的目的。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科技之光》视觉元素在科普中的表现为:画面造型语言构筑科学视角、字幕醒目起提示与强化作用、图画动画灵活再现可靠场景。听觉元素的表现为:解说词构筑故事情节、同期声凸显真实性与权威性、音响与音乐烘托科考氛围。《科技之光》的叙事特点在于:叙事主体的多元化、利用客观准确的全知视角和主观真实的限知视角共同展开叙事;叙事节奏灵活多变、根据叙事需要延缓或缩短播放时间;叙事空间以注重逻辑的构成性空间为主;叙事结构注重悬念的设置,利用不同环节的冲突和矛盾展开故事情节。 《科技之光》面对复杂多变的电视科普节目市场,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三点优化建议:多渠道运营扩大品牌影响;内容原创并聚焦社会热点;互动多样化提升受众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