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在地震灾区重建后开展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研究,了解灾后重建村和学校水与环境卫生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灾区丌展水与环境卫生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地理方位及重建情况,在四川地震灾区10个极重震灾区县中选取3个县实施调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和实验室检验相结合的方式,对3个县的27个村和9所小学的有关管理人员、村民家庭和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为调查村、家庭和学校的供水情况及饮用水水质、厕所及粪便处理、垃圾收集及处理、污水排放及处理以及上述水与环境卫生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情况,村民和学生卫生行为情况。结果:(1)本次调查的3县27个村的集中式供水覆盖率为36.05%;集中式供水包括管网入户和共用龙头两种方式;集中式供水的村中有31.58%能满足使用,47.37%有供水管理制度,84.21%有管理人员;分散式供水以井水为主,其次是泉水以及混合取水;(2)村民供水的满意度,河水为100%,井水90.46%,自来水为89.22%,泉水最低为75.40%;饮水井水和泉水的取水时间分别有90.81%和84.13%在10分钟内;(3)水质合格率自来水为81.25%,井水66.67%,泉水60%,自来水均经过消毒,但余氯合格率为56.25%;分散式供水均无消毒;(4)9所学校中2/3采用市政集中式供水系统,其中有4所不能满足使用;3所为自备井水,能满足使用;5)9所学校均有供水管理人员,但无完整水质监测记录和设备检修记录;用井水和自来水的水质合格率均为66.67%;6)卫生厕所覆盖率16.99%,还有2.46%的家庭没有厕所,当地以不渗漏和简易水冲式的非卫生厕所形式为主,粪便主要是直接用于施肥:7)学校厕所均为完全水冲式卫生厕所,有47.01%的学校厕所有卫生制度,58.12%有管理人员,62.39%的厕室较清洁;8)22个村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共计166处,以垃圾桶/箱为主,有5个村没有相关设施;垃圾处理主要是填埋,其次是焚烧;9所学中8所有垃圾收集设施;9)家庭中86.80%有垃圾桶和垃圾袋等垃圾收集设施,但有23.44%将垃圾随意丢弃和倒入河中;76.87%的家庭能做到每天清理垃圾;学垃圾主要是环卫统一处理和焚烧;10)有20个村的污水为分散排放,7个村有污水处理排放设施;家庭中污水主要是通过管道和明、暗沟排放,有9.62%随意排放;(11)家庭卫生状况较好,吞咽卫生、居室卫生和厨房卫生较差的均低于10%;12)家庭卫生行为中用肥皂洗手的为40.43%,不喝开水的为74.21%;学生中用肥皂洗手的仅为25.64%,不喝生水的为83.33%。结论:1)自来水普及率低,部分村和学校水量不足,供水系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分散式供水取水较方便,但基本没有处理;饮用水水质得不到保障,水质合格率仍有提高的空间;2)家庭中卫生厕所覆盖率低,非卫生厕所以不渗漏旱厕和简易水冲式厕所为主,粪便得不到有效处理而直接施肥;学校的厕所决均为卫生厕所,但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管理人员;3)大部分村和学校配备了垃圾收集设施,村的垃圾处理垃圾以填埋为主,学校以环卫统一处理为主:但仍有部分村没有垃圾集中收集设施,家庭垃圾主要用垃圾桶和垃圾袋收集起来,超过20%的家庭随意丢弃垃圾;4)大部分村的污水分散排放,没有污水集中收集设施;或没有有效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5)村民和学生用肥皂洗手的正确率较低,也有部分村民和学生有和生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