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来植物入侵对本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的威胁,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着植物入侵。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属于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植物入侵风险。本文以云南省8种主要入侵植物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土壤特征、水文和地形等环境因子,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耦合了全国气候生态位模型与区域环境生态位模型,研究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云南入侵植物潜在分布的影响,并结合空间优化模型Zonation识别出需要重点布控的入侵高风险区,从而为预防和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扩散,减小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植物入侵对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提供决策支持。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整体而言,气候适宜度对云南入侵植物潜在分布的影响的置换重要性为43.4%,而人类活动影响的置换重要性为40.4%,其中,土地覆被为17.1%,人类影响指数为14.8%,距农田距离为8.5%。(2)不同环境因子对不同入侵植物潜在分布的影响及其重要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气候适宜度对薇甘菊、肿柄菊、飞机草、紫茎泽兰和藿香蓟分布的影响最大,且入侵植物的相对发生概率随着气候适宜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唯有紫茎泽兰当气候适宜度大于0.7之后,概率略有下降;土地覆被对苏门白酒草与空心莲子草分布的影响最大,且苏门白酒草在建设用地的相对发生概率显著较高,而空心莲子草在建设用地和水域的相对发生概率明显较高;人类影响指数对银胶菊分布的影响极大,且随着人类影响指数的增大,银胶菊的相对发生概率呈S型曲线增大。(3)当前气候下,入侵植物的气候适宜度由南向北逐渐降低,适宜度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海拔较低、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而植物入侵的风险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升高。在当前气候适宜度高的南部,植物入侵的风险亦高;此外,在一些气候适宜度较低的区域,如洱海流域、滇池流域和抚仙湖流域,植物入侵的风险也很高。未来气候变化下,气候适宜度减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增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入侵风险减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增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未来云南境内入侵植物的气候适宜度以及入侵风险的区域差异均将减小。(4)结合当前与未来气候下入侵植物的潜在分布,鉴别出入侵高风险区的面积为77946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4%,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与南部,如德宏州、怒江河谷、临沧市境内地势低的区域、普洱市南部、西双版纳州中南部、元江河谷、红河州境内以及文山州东端和南部;此外,还分布在洱海流域、滇池流域和抚仙湖流域。分析入侵高风险区内的土地覆被状况可知,农田、建设用地与水域极易遭受植物入侵。未来气候变化下,入侵高风险区的分布中心将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迁移。入侵高风险区中有3185km2的区域处于自然保护区内,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4.9%,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和南部边界的铜壁关、南滚河、西双版纳、黄连山和大围山等自然保护区以及中部的洱海自然保护区。研究结果为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监控和治理外来植物入侵,保护云南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