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海马多巴胺递质活动与类P300关系的探讨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y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大鼠海马多巴胺递质活动在事件相关电位类P300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 方法:(1)采用立体定位仪植入带注射导管的电极记录海马背、腹侧区类P300。(2)分别注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Sulpiride和激动剂quinpirole至海马背、腹侧区或侧脑室,观察对海马类P300的影响。(3)应用推挽灌流法收集海马背、腹侧区的细胞外液,以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双羟苯乙酸含量。(4)局部注射6-OHDA选择性损毁双侧中脑黑质-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观察对海马细胞外液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双羟苯乙酸含量和类P300的影响。(5)取脑组织切片,抗酪氨酸羟化酶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中脑黑质-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损毁情况。 结果:(1)海马背、腹侧区类P300潜伏期和波幅相近,极性相同。(2)注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Sulpiride至海马腹侧区或侧脑室后30min类P300潜伏期延长,2h左右恢复至注射前状态;注射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quinpirole后30min类P300潜伏期缩短,2h左右恢复至注射前状态。注射上述药物对海马类P300的极性无影响。(3)注射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至海马背侧区对类P300无明显影响。(4)正常海马腹侧区细胞外液中多巴胺含量明显高于背侧区。(5)局部注射6-OHDA至双侧中脑黑质-腹侧被盖区后10d、15d和20d,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提示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6)注射6-OHDA后10d、15d和20d,海马腹侧区多巴胺和双羟苯乙酸含量明显下降,类P300潜伏期延长。 结论:(1)海马是类P300重要的发生器之一。(2)中脑黑质-腹侧被盖区与海马之间存在多巴胺能神经通路。(3)海马多巴胺能突触后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腹侧区。(4)海马腹侧区多巴胺递质活动在类P300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海马背侧区多巴胺递质活动与类P3 00的产生无明显关系。(5)中脑.海马腹侧区多巴胺递质投射系统参与海马类 P300的形成。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国内门诊心衰病人的病情和用药情况,评价药物治疗现状与治疗指南及发达国家的差距.结论:尽管有证据证明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可以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但是,
心脏瓣膜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我国的心脏瓣膜病主要以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为主,早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病史发展,可逐渐导致心肌受损、心脏功能明显下降,逐渐出现慢性心
该课题从不同方面、不同水平全面深入的研究TGF-β及受体与银屑病致病的关系.对两者之间发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对该病的全面理解,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揭示银屑病的发病
目的:探讨血清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成酶(NOS)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关系及意义.结论:1、孕足月示临产妇女血清中高水平的NO、NS可抑制剖宫产时及产后的子宫收缩,使产后
第一部分,目的:建立可量化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结论:该模型具有可重复性强、可定量研究的优点,是探讨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评价药物干预效果的合适模型.第二
目的:研究凹透镜对豚鼠眼生长及屈光发展的影响,初步探讨实验性近视的机制;研究眼表应用的哌仑西平对该近视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可能的临床应用前景.结论:1、一定度数的
目的;探讨三维彩色能量图对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0名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共62处占位性病变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及3-DCPA检查.对所得
目的:比较不同抗凝剂及透析膜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止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10例MHD患者通过自身对照,先后给予普通肝素(UFH)、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凝以及醋酸膜(CA
目的:探讨激素替代治疗(HRT)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的影响.评价HRT前后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了解HRT中子宫内膜增生性病挛的发生以及孕激素对子宫骨膜的转化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