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大鼠海马多巴胺递质活动在事件相关电位类P300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 方法:(1)采用立体定位仪植入带注射导管的电极记录海马背、腹侧区类P300。(2)分别注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Sulpiride和激动剂quinpirole至海马背、腹侧区或侧脑室,观察对海马类P300的影响。(3)应用推挽灌流法收集海马背、腹侧区的细胞外液,以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双羟苯乙酸含量。(4)局部注射6-OHDA选择性损毁双侧中脑黑质-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观察对海马细胞外液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双羟苯乙酸含量和类P300的影响。(5)取脑组织切片,抗酪氨酸羟化酶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中脑黑质-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损毁情况。 结果:(1)海马背、腹侧区类P300潜伏期和波幅相近,极性相同。(2)注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Sulpiride至海马腹侧区或侧脑室后30min类P300潜伏期延长,2h左右恢复至注射前状态;注射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quinpirole后30min类P300潜伏期缩短,2h左右恢复至注射前状态。注射上述药物对海马类P300的极性无影响。(3)注射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至海马背侧区对类P300无明显影响。(4)正常海马腹侧区细胞外液中多巴胺含量明显高于背侧区。(5)局部注射6-OHDA至双侧中脑黑质-腹侧被盖区后10d、15d和20d,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提示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6)注射6-OHDA后10d、15d和20d,海马腹侧区多巴胺和双羟苯乙酸含量明显下降,类P300潜伏期延长。 结论:(1)海马是类P300重要的发生器之一。(2)中脑黑质-腹侧被盖区与海马之间存在多巴胺能神经通路。(3)海马多巴胺能突触后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腹侧区。(4)海马腹侧区多巴胺递质活动在类P300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海马背侧区多巴胺递质活动与类P3 00的产生无明显关系。(5)中脑.海马腹侧区多巴胺递质投射系统参与海马类 P300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