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独立董事是否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这一主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均展开深层次研究,但少有学者从财务独立董事的地域特征角度考察其影响。实际上,我国独立董事声誉机制尚不健全,很多上市公司舍近求远跨省聘请异地财务独立董事这一做法受到质疑。财务独立董事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在与外部审计师沟通交流、监督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保持公司会计政策稳健,进而提升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等方面产生影响。依据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基于不同研究假设,研究独立董事地域特征的监督效果,得出具有针对性的研究结论。然而,公司财务独立董事的地理距离如何发挥作用从而对公司财务报告质量产生影响?在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中,由于财务独立董事监督的委托代理冲突重点不同,那么监督效果是否存在差异?鉴于此,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试图从财务独立董事角度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2014-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独立董事的日常工作地与任职公司注册地是否一致作为解释变量,考察其地理距离的远近对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明确了异地财务独立董事监督失效的作用机理,并分析了在国有企业占主导作用的第一类委托代理冲突和在非国有企业占主导作用的第二类委托代理冲突,检验了产权性质对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以及对异地财务独立董事与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关系的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如果上市公司存在异地财务独立董事,那么该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较差。第二,根据产权性质的差异,将上市公司分为国有与民营企业,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异地财务独立董事的比例低于民营企业,说明国有企业更倾向于聘任本地的财务独立董事,本地的财务独立董事能够利用当地的信息优势更好的发挥监督作用,且国有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总体上高于民营企业。第三,异地财务独立董事的监督失效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业,在非国有企业财务独立董事的地理距离与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但是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