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茄作为全世界种植最广泛,市场消费最多的果蔬之一,以其鲜美的口感和极高含量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由于番茄是一种成熟期采摘的果实,且外皮脆弱,容易遭受破损和霉菌感染,所以具有运输困难,货架期短的缺陷。番茄采后贮藏保鲜及采后病害防治是人们致力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围绕着新型果蔬保鲜剂1-MCP和柠檬醛展开了关于采后番茄的保鲜和抑菌方面的研究,深入开展对番茄主要病害之一灰霉病的抑菌机理研究。通过测定番茄果实的品质和相关酶活性研究,观察保鲜和抑菌效果的好坏,深入研究抑菌剂处理下灰霉真菌的生长变化情况,探讨其抑菌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体保鲜实验:1 μLL/L浓度的1-MCP和4 kJ/m2的UV-C照射两种保鲜方法用于采后番茄的保鲜,均能维持较好的番茄品质(失水率、硬度、着色指数、TSS、pH和Vc含量),果实软化相关酶活性(PG和Cx)受到抑制,番茄果实中的抗氧化酶活性(CAT和POD)被诱导升高,保持了较高的糖类含量,两种保鲜方式协同处理取得的保鲜效果比二者单独处理时更好。(2)离体抑菌实验:柠檬醛和(E)-2-已烯醛对灰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初步抑菌实验中,用柠檬醛处理灰霉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40 μL/L,最小杀菌浓度(MFC)为300 μL/L;而(E)-2-已烯醛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500 μL/L,最小杀菌浓度(MFC)为1000 μL/L。随着抑菌剂浓度的增大其抑菌效果也更明显,柠檬醛对灰霉的抑菌效果更好于(E)-2-已烯醛。经测定抑菌剂处理下灰霉的胞外电导率上升、胞外pH下降、核酸泄露以及K+泄露严重。此外,进一步选取抑菌效果更强的柠檬醛对灰霉孢子进行处理,真菌孢子的抗氧化酶活先上升后下降,在荧光显微镜下孢子出现红色的荧光,说明孢子的抗氧化系统做出应答并遭到破坏,遗传物质发生泄漏。另外结合扫描电镜观察分析,发现抑菌剂可能造成了细胞结构损伤,细胞膜通透性被破坏从而导致细胞内溶物大量外泄,从而抑制真菌的生长。(3)实体抑菌实验:以lxMFC的柠檬醛作为抑菌剂,另设置抗真菌药物噻菌灵作为阳性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番茄在接种灰霉的第12 d后全部腐烂,其中柠檬醛处理组、1-MCP处理组、噻菌灵处理组和柠檬醛+1-MCP混合组的腐烂率分别为82.6%、88.56%、56.68%和45.7%。混合处理组的腐烂率大大降低,对果实品质来讲,各处理组并没有较大变化,混合处理维持了较高的硬度、TSS和Vc含量,降低了失水率。柠檬醛+1-MCP混合处理番茄果实使抗氧化酶CAT和POD酶活升高,其峰值提前了 3d,且最大值也有所提高,另外混合处理组诱导提高番茄果实中总酚和类黄酮的含量,进而提高了番茄果实的抗氧化性,最终导致番茄的抗病性增强。